日本進入近代以後,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它的道路,有着軍國主義的特質。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它把目光放到了亞洲大陸。為了稱霸亞洲,它決定第一步先侵佔一水相隔的朝鮮。
當時的朝鮮是中國清政府的保護國,要侵略朝鮮,就不可避免的要和清政府刀兵相見。雖然清政府在當時已經腐朽沒落,可是它通過洋務運動,實現了“同光中興”,還具有一定的實力。在中法戰爭中,中國打敗了法國,取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當時的世界認為,當時的亞洲控制在英國、中國和俄國三巨頭的手中。
但是,日本通過勵精圖治,舉國上下節衣縮食,迅速擴張軍備。終於,在甲午戰爭中,依靠英國在背後的撐腰,打敗了腐朽的清政府,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這使得清政府失去了朝鮮的保護權。在最終的《馬關條約》中,以清政府割地賠款為結束。
清政府的勢力退出了朝鮮,早已對朝鮮垂涎已久的俄國趁虛而入。它把自己的勢力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日本的敵視和不滿。
在多年準備之後,又是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爭,日本艱難的擊敗了俄國。尤其是在對馬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幾乎全殲了俄國太平洋艦隊,取得了全勝。消息傳到俄國國內,俄國爆發了革命,俄國只得和日本進行談判,結束戰爭。
日本和俄國談判之初,還抱着甲午戰爭時的美夢,想要讓俄國割地賠款。可是,日本卻碰了個硬釘子。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指示他的和談代表維特説:“一個戈比的賠款也不給,俄國領土一吋也不得割讓!”那麼,同是戰敗國,俄國的態度為什麼和清政府如此大相徑庭,這麼強硬呢?
這是因為,兩國的情況是完全不相同的。先拿清政府來説,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在陸戰和海戰中接連失利,陸軍敗退東北,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已經難以抵擋日本侵略軍的進攻。
在國際形勢上,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企圖以日本作為進攻清政府的馬前卒,對它多方支持。這些西方列強,企圖用日本的勝利,作為打開中國大門,陷中國於半殖民地境地的敲門磚。這樣一來,清政府在國際上空前孤立。國際輿論和國際形勢都對清政府不利。
在這種情況下,軍事實力無法抵抗日本的進攻,又沒有國際的外援幫助,清政府只得和日本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
而到了日俄戰爭時期,情況再次發生了變化。雖然這一次,日本再次利用英國和俄國的矛盾,得到了英國的支持。但是和甲午戰爭時不同,到日本和俄國談判的時候,日本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再也無力把戰爭進行下去了。
從財力來説,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實際支出的戰費達到了十七億一千六百四十四萬日元,號稱“動用國帑二十億”。當時的日本政府只能承擔這筆戰費的一半,剩下的只能向國外借款。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在英美金融市場上募集到八億零五十六萬六千的外債。這樣一來,日本到戰爭末期的國債達到了二十四億日元之多。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日本連一年都支持不下去了。
至於説人力和物力,日本更是到了衰竭的地步。日本當時已經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動員,動員的一百一十萬兵力已經死傷了五十多萬,而且還再也沒有補充的可能。武器彈藥也消耗殆盡,國內生產和國外購買的武器彈藥也無法補充到位。
最後是英美的態度。英美雖然支持日本打擊俄國,但是,它們也要防備日本勢力強大後,影響到自己在亞洲的利益。所以,它們也要求日本停戰談判。日本的一半軍費,百分之四十七的武器裝備要從國外補充,沒有英美的支持,它根本無力繼續進行戰爭。所以,日本談判媾和的原因是實在無力再打下去了。
而俄國則不一樣。俄國雖然海軍打了大敗仗,可是陸軍的實力還存在。當時俄國經西伯利亞大鐵路運來了五十萬大軍,做好了戰爭的準備。當時指揮這支大軍的俄國統帥説,在旅順口戰役時,那支太平洋艦隊不在。等我們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在準備發動攻勢的時候,那支該死的太平洋艦隊到來了。因為它的覆沒,我們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俄國接受談判,不是沒有力量繼續戰爭,而是因為國內爆發了革命。俄國政府怕這種羣眾革命推翻自己的統治。據説,這個革命運動也有日本人在後面推波助瀾,這就不在這裏詳述了。
由於還有餘力進行戰爭,所以俄國才會對山窮水盡的日本態度強硬。日本也不敢對俄國逼之過甚,如果條件過於苛刻,反而會適得其反。被激發起民族榮譽感的俄國人民,反而會放棄革命,投入戰爭。這樣,日本就弄巧成拙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被迫放棄了獅子大開口的做法。經過談判,雙方達成了基本上都能夠接受的條件。俄國沒有給日本一個戈比的賠款,但是基本滿足了日本提出的絕對堅持的要求。還將已經被日本佔領的薩哈林島的南半部割讓給日本。為了從俄國榨取每一分錢,日本向俄國索要了俄國戰俘的生活費,金額算到小數點後兩位。
這場戰爭,讓日本在財政上賠個精光,以至於多年翻不過身來。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日本人看清了自己可憐的國際地位,他們在各種文章裏把日後這種窮困的原因,歸結為上了英美的當。可是,這又能怨誰呢?只能説它咎由自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