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王朝為何沒把契丹人扼殺在搖籃裏,反而任之成了北疆大患?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經典

文/王凱迪

契丹民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國家政權與名號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他們所建立的遼朝,與南方的北宋並立,一度稱雄亞洲,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至今日,俄語與拉丁文裏的中國一詞仍然是契丹的發音。

不過,強大的民族在萌芽之時往往是弱小而不起眼的存在,契丹人醖釀力量的時代恰恰是中原王朝力量最為強大的大唐,也正是大唐,錯過了數次將這個北疆大患扼殺在搖籃之中的機會。


     

01 契丹初生

契丹人的崛起於唐王朝基本同步。隨着李唐王朝定鼎天下,契丹人也逐漸從南北朝隋末的部落離散狀態中逐漸恢復。

貞觀年間,契丹人遣使內附,李世民贈於帶着名馬和貂皮前來進貢的契丹首領“鼓纛”,並專門為契丹人設立了一個固定的地盤-松漠都督府(

大致在內蒙古東部的錫林郭勒、通遼與赤峯一帶),也就是契丹人傳統的潢水(西拉木倫河上游)祖地,由契丹人自己管理自己,名義上服從唐朝管轄。自此之後,契丹人便成為了唐朝名正言順的外部藩屬。但是,這個日後桀驁不遜民族的馴服只是蟄伏待機,一有時機就會露出獠牙。

02  契丹反叛

唐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6月16日),被賜予唐朝國姓的契丹八部首領李盡忠率部舉兵反唐,攻陷營州(遼寧朝陽),殺死了營州都督趙文翽,隨後馬上自稱“無上可汗”(契丹首領首次稱“可汗”),並以自己的大舅子孫萬榮為帥,縱兵掠地,所向披靡。由於契丹各部大都不滿營州都督的暴行,於是大部分隨李盡忠反叛,叛軍人數迅速飆升到數萬人左右。

武則天聞之大怒,將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命令李多祚在內的28名大將率主力軍隊前往平叛,力圖一舉消滅契丹。

結果,唐朝軍隊主力還未出山海關,就在黃獐谷(河北遷安縣)被契丹人包了餃子,遭遇慘敗。隨後,契丹人軍隊雖然因為李金忠去世而在柳城慘敗,但是唐朝軍隊因損失嚴重而無法將契丹人殲滅,

只能允許契丹部落臣服,另立新統領。


圖/唐朝初年形勢

     

第二次機會則與安祿山密不可分。公元8世紀上半葉,契丹人內部親突厥勢力與親唐勢力發生火併,幽州刺史張守珪意圖趁機討伐契丹,便招募了一批熟悉契丹的營州雜胡,這批人中就有後來的安祿山。公元745年突厥滅亡後,契丹人歸順唐朝,當時的松漠都督李懷秀迎娶唐朝公主為親,當時的契丹族內部親唐勢力佔據優勢,遙攆氏首領李懷秀有與大唐有姻親,因而希望全族臣服大唐統治。

然而,當時的安祿山卻將契丹人作為戰功與政治資本,肆意欺凌掠奪,最終逼反了歸順的契丹人,並將之徹底推向回鶻汗國,使唐朝徹底喪失了收服契丹人的機會。


圖/唐代的東北形勢

     

03 契丹難題

契丹人在唐朝邊疆逐漸發展最終成為北疆大患,這種趨勢在強盛的唐朝時期並沒有被統治者擺到了首要位置上。主要原因是唐王朝疆域廣闊,所面臨的異族強邦有突厥、吐蕃乃至於中亞的阿拉伯帝國,因此無法將所有力量集中去消滅一個東北地區正在崛起的新興肘腋之患。另外,契丹人所處在的位置恰恰是唐朝用兵漠北與東北的中間節點。因此,唐王朝更希望維持這裏的穩定而將契丹人引為己援,而不是簡單的消滅,這也為契丹人的生存之道奠定了根基。


圖/契丹部族

     

參考文獻:1中國全史百卷本

2.契丹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