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學習是一件技術活,這個技術活的終極是啥呢?就是學習方法論了!從最基礎的一個層面來看學習,就是記與憶
記是存儲,對知識的認知存儲到長時記憶。憶是提取,從長時記憶提取對知識的認知。如何讓短時【工作記憶的內容】進入【長時記憶】,這背後有啥技術呢?
當然不止於此,學習不僅只是涉及存儲知識,還涉及了提取,自己還要從”長時記憶“這個倉庫裏去提取”對知識的認知“。
當然不止於此,還涉及到,你是如何存儲知識的,如何存儲才能記得牢。還涉及到你是如何提取知識,如何提取,才能有助於下一次更容易地從長時記憶裏把知識提取出來呢,背後有啥依據呢?
當然不止於此,你在存儲之時,是結構化存儲還是碎片化存儲,這會影響到提取,你的提取是結構化還是碎片化。人們常説,要結構化思考,其實這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就是學習也要結構化。結構化學習才能結構化思考,碎片化學習會導致碎片化思考。
學習原來也是一種技術活,掌握了學習的技術活之後,最後把它上升到學習方法論的層次。學習這個技術活會涉及到哪些知識呢?
下邊給大家列出一些詞語:工作記憶、長時記憶、組塊、提取、存儲、必要難度、間隔效應、表徵、初級表徵、次級表徵、心理表徵、記憶、線索、遺忘曲線、圖式、模式、聯繫、刻意練習、自我生成、詳細闡述、分散練習、框架!
看了這些詞語,想不頭痛都不行,如果此時“有點腦大”純屬正常,好象上邊列的這些詞語,也沒有特別難的字,但這些詞語作為概念,自己大腦裏是否對它們有認知呢?是不是覺得特陌生!特生疏呢?特陌生、特生疏這就對了,”很多人“雖然都在學習,但很少人去研究與探討”學習的方法“。如果你不去探討如何學習,是遇不到上邊這些詞語的。
在我們的潛意識裏,學習這個技能是不用學習的,不用學習就會具有學習技能,因此我們平時所用的一些學習方法都是極其低效的,違背了認知的機制。可以這麼説,我們對大腦的認知已經邁進了21世紀,但採取的學習方法所依據的大腦認知機制,是往後倒推到更早的時代之前,比如刺激-反應,甚至還要倒推到對大腦一無所知的時代。
在談論學習需要方法之時,如果內心不生抗拒,算是邁出了第一步。如果還能夠自己自主去尋覓在學習上究竟有沒有存在方法,有哪些方法呢,把這些方法自己親自折騰一翻,或許會扭轉、顛倒自己原先對學習的認知。
建構符合認知機制的一套學習方法論,這是個人對學習方法的一次比較徹底的折騰,這是個人一次長時間的尋覓,自己反覆並使勁折騰了N番,才有了個大概、大略。這個大概、大略是指建立了對下圖的認知。
學習是要折騰得,更有意義的是在學習方法上的折騰,學習方法上哪怕一點點的改變,也會在【終身的學習時間】被放大【N倍】。
學習,個人更傾向於自主學習,但在談自主學習之時,需要一系列的”學習方法、學習工具、學習程序“。這一系列的”學習方法、學習工具、學習程序“背後遵行着認知機制,把這系列的”學習方法、學習工具、學習程序“有序的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套專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