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孩子在家的時間比往常要多很多,這逐漸成為急性子父母的噩夢。紛紛抱怨:我家孩子上課總是玩自己的東西,寫字還很慢,看着就着急;我女兒一寫作業就各種藉口:上廁所、喝水沒完沒了,半個小時能夠寫完的作業,硬生生拖到兩三個小時,各種打罵一點作用都沒有……
這些問題可以説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那難道只能任由孩子如此發展下去嗎?當然不是。孩子做事磨蹭怎麼糾正都不起作用,這是因為家長沒有找到根源,用錯了方法,習慣催促、吼叫解決一切問題。比如家長會經常説:你快點吃,不然今天就遲到了;你快點寫,不然今天又要熬夜了等等。
在兒童心理學曾經提到長期的催促,會使大人和孩子形成一種默契,不催不動,吼着催着才會動。家長的催促其實在無形中代替孩子承擔過程的焦慮,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從此進入惡性循環當中。
01. 孩子為什麼做事總是慢半拍、拖拉?1. 秩序感錯誤
家長以為催促可以讓孩子速度變快,其實恰恰起不了效果。
家長第一次催促孩子心裏一點都不在乎因為他知道還會被催;
第二次催促的時候,孩子開始有心理準備,覺得很快就會被阻止,這時候他們還是磨蹭着;
第三次催促,孩子知道即將被罵了,才會起身做家長要求做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已經形成錯誤的秩序感,就是每天做事情等着爸爸媽媽催,而且需要催多次,才會動身,如果沒有被催促絕不動身。
2. 主觀因素
比如孩子心有餘力而不足,年幼的孩子往往神經、肌肉發育還沒有發育完全。身體的動作協調能力比較差,做事情自然會變得拖拖拉拉,這個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的。還有就是家長時常為孩子代勞或者長時間嘮叨,孩子產生依賴和免疫的心理。因為他們覺得爸爸媽媽嘮叨完還是會幫自己完成,自己可以對不想做的事情就不做,想磨蹭就可以磨蹭,並且不需要承擔任何後果,對他們來説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3. 客觀因素
首先有些孩子是沒有時間觀念的,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不知道大人們你常説的五分鐘到底是多久。當家長很長着急地跟孩子説:快點!快點!還有五分鐘就遲到了,可孩子以為五分鐘很長,於是慢悠悠地走着。
其次小孩子不喜歡做這件事情,用磨蹭來表達不滿。他對父母交代的東西,他很不喜歡,所以只能用磨蹭來告訴父母自己的不滿,希望下一次父母不會讓自己在做這件事。最後,也許是孩子自身專注力不夠,注意力難以集中,像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喜歡東扯一塊兒,西扯一塊兒,很多東西都分散着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拖延症方面,家長越是着急孩子會出現的問題只會直線增多。催促只會起着反效果,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想快,有時候是因為自身原因,力不從心,缺乏對時間的認識這時候的拖沓是很正常的,有時候是因為父母的催促、代勞這種原因家長就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了,其實正確地引導比催促、責罵效果更加明顯。
02. 做事慢半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危害?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效率,甚至孩子百分之九十的潛力都有可能是因為拖拉磨蹭而消耗掉的,懂得時間管理的孩子總能把學習安排好,自願主動的把作業做完,學習效率往往很高。然而做事總是拖拉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浪費時間,資質能力差,容易情緒低落、受挫。
03. 做事慢半拍、拖沓的影響那麼大,家長們應該重視起來,改掉催促,正確認識如何改善孩子拖沓壞習慣的好方法1. 營造家庭學習氛圍
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可以在旁邊看書,當家裏的人都在學習,孩子心態會變得平和,心思自然會放在學習上。當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時候,可以用平靜語氣説:“孩子超過寫作業的時間,那就不準寫了,沒有完成的作業明天去學校你要自己去跟老師解釋,無論什麼懲罰你都要自己承受。”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做的每件事都要承受帶來的後果。
2. 和孩子平靜地商量
當孩子沉迷電視不去寫作業時,你可以平靜地對孩子説:“你該寫作業了,寫不完明天老師會把你留在教室裏面不讓你回家的,再看十分鐘可以嗎?”如果孩子説可以,那就在十分鐘以後立刻關掉電視。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也有利於他習慣的養成,最重要的是,他會知道媽媽説過的話一定會做到,他也意識到了規矩的存在。
3. 規律的時間表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表,讓他在不同的時間,尤其是在他的這個興奮的階段或者在比較高興的狀態下,讓他去做這個作業,提高孩子的感興趣程度。
比如放學了,我們可以問孩子放學的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麼呢?可以給孩子規定如果放學的第一件事,孩子先把作業做完了並且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完的話,那麼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但是獎勵最好不是吃的。
因為吃的東西太短暫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並不會太大,關於獎勵最好是給孩子更多的開放性機會,讓孩子去接觸他喜歡的東西那樣效果更加顯著。如果孩子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而是拖延了,並且拖了很長的時間,家長就需要給孩子定一些激勵的政策、激勵的方法。
所以在孩子拖沓方面爸爸媽媽先冷靜,思考是否在以前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或者是否給予他好習慣養成的方法,所以才導致孩子現在做事情總是慢半拍的這種行為。還有家長不要抱怨也不要批評孩子,而是要開始從一點一滴的行為重新建立規則,改掉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