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説丨新職業也有春天,你準備好了嗎
嚴超
日前,受人社部委託,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佈了《關於對擬發佈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擬新增10個新職業。其中包括: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社區網格員、互聯網營銷師、信息安全測試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核酸檢測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社羣健康助理員、老年健康評估師、增材製造(3D打印)設備操作員。
新職業的興起,主要源於社會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就業崗位變化及其對人力資本的新要求。這10個新職業,很多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既包括我們熟悉的網紅主播,又涵蓋一些因疫情產生的新興職業。近幾年,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廣泛運用,顛覆了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新職業之新就在於其正是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
現在的人們對於職業的認知早已超出傳統範圍,以現代農業來説,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改變了傳統觀念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場景,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番景象:數據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而農民不再只是一種身份標識,而且代表了一種更加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再如,在線學習服務師、互聯網營銷師等,這種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誕生的職業工種,不單單只是把工作內容從線下搬上“雲端”,更是數字技術深刻嵌入傳統產業後對傳統職業的全方位改造。
實際上,新職業不僅關乎人們就業,關乎未來我國發展,更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職業從有到無、從弱到強,都要經歷一個從孕育到發展再到成熟的過程。此次公佈的10個新職業,部分雖然已經存在多年,但是一直處於“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境地,同時巨大的市場需求和人才缺口,又在客觀上要求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新職業的快速湧現,要求我們在生產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等方面都要提前做好準備。近年來,我國的人均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普及率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人才專業結構仍與當前社會急劇變遷所帶來的新職業需求極不適應,“有事無人幹”與“有人無事幹”的情況並存。這種結構性不匹配直接導致人才出現摩擦性失業,影響了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教育投入激勵機制和社會穩定。因此,作為人力資源基礎的人口與教育政策必須超前準備,以迎接經濟社會發展對新職業的新需。
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看新職業的湧現,人們在面對新機遇的同時,仍面臨着來自對於職業本身的挑戰。隨着社會分工日漸細化,只要努力做到極致,都可以獲得社會認可。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就更需要發揮好自身這個關鍵因素的作用。我們一方面要深耕專業領域,保持精進;另一方面要做到與時俱進,用新理念、新知識武裝自己,保持對新職業的敏感度,從而在挑戰中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