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要出閣,皇子也要出閣——閒話中國古代皇子的出閣制度
“出閣”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就是“出嫁”的代名詞。而“出嫁”一詞基本是用於女子身上,但是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某一段時間裏,皇太子、皇子等貴族,甚至是皇帝本人都會“出閣”!一個皇族男子,假如一直不能出閣,就意味着他從程序上還是“未成年”。那麼,他不能結婚,不能擁有自己的府邸,不能擁有自己的臣屬,也不能封王拜將,而且他更沒有資格參與朝政。
古代中國,皇族男子的出閣制度興起於唐朝,它是上古時期冠禮的變種,冠禮被認為是百禮之首。《禮記》記中説,一個人只有行過冠禮,才算真正成人。唐朝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裏的“衣冠冕旒”都是代指人,可見加冠對一個男人有多重要。唐宋時期,冠禮也順應時代的發展作出了變化,在皇族中衍生出了出閣制度。那麼,這種儀禮的具體操作是怎樣的呢?
一、唐代以後興起的出閣制度
1、什麼叫出閣
出閣是古代一種皇族男子的成人禮,而皇帝、皇太子、皇子都可能是出閣禮的主角,他們通過皇帝本人(或者攝政王、太后)的詔告,以這種儀式來取得國家對其成年人身份的承認。然後離開宮廷,自己另闢居所,朝廷會為他們安排好僚屬,也就是智囊團。皇子們出閣之後,就等同於大臣的身份,可以擔任國家的官吏。但是,他們離開了宮廷,以後沒有皇帝的召見,就不能隨便進出皇宮了。在唐代的時候,出閣的規定還是十分嚴格的。
據《新唐書》中記載,晉陽公主是李治的妹妹,李治出閣的時候,公主就很難過。後來在朝堂上,她見到李治穿着隆重的朝服,與大臣們站在一起,她就哭起來了。她這一哭,唐太宗李世民也不由得傷感落淚。可見唐初的時候,皇子們出閣制度規定之嚴格。不過這個規定,後來就亂套了。有一些皇子們出閣時,帝后捨不得,就仍然留在宮中,最長的有二十年之久,還可封官拜將。後來到了玄宗時期,玄宗就規定皇子和公主們集中居住,誰也別走了。
皇子們出閣之後,可以擔任實際的實職,也可以領一個虛職。像唐太宗的三子李恪出閣後,在貞觀十年就被封為安州都督,這是實職。太宗第四個兒子李泰出閣後,封揚州大都督等職務,他就沒去上任。
2、出閣與冠禮的異同
出閣是由上古時候冠禮發展變化而來的,在先秦時期,除了王族,士大夫與民間也有冠禮的習俗。出土的《睡虎秦簡》中,記錄了加冠的吉日,把它和婚、喪儀禮並列。這也就説明在秦朝的時候,冠禮非常盛行。
冠禮和出閣相同的地方在於:都是通過一個儀式,來承認一名男人獲得成年人的資格。沒有舉行過這種儀式的人,不能當官,不能娶妻。貴族階層尤其重視這個儀式,即使貴為君王,比如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他未成年就已經登基,但是他沒有加冠也不能行使君王的權力,只能由周公來輔政。秦始皇也是一個典型,他也是冠禮之後才真正掌握了秦國的大權。
冠禮與出閣還有一個相同點是加“表字”。《禮記·冠儀》中明確規定了加冠的步驟,其中有一步就是要加一個“表字”。在唐宋時期,這個“字”是隨着出閣儀式加上的。中國人的“字”是另外一個名字,一般是成年之後,由長輩來取。因為中國人的姓名是不能隨便叫的,除了長輩,普通人假如當面直呼其名,等於是無禮謾罵。所以起了字以後,同輩就不必直呼其名了,可以稱他的字。有字的人,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
冠禮與出閣有區別的地方是,出閣這種禮只是皇太子、皇子或者皇帝才行。冠禮在南北朝以前,民間男子也行。冠禮起自西周,在秦漢時已經流行,到了南北朝沒落,但是後代儀式簡化了,民間仍然有星火相傳。皇子出閣的時候比較短,唐宋時多,明清時變成就藩。倒是公主出閣民間化了,變成了女子嫁人的代名詞。
二、出閣的具體規定
1、唐宋時期皇子出閣的年齡
出閣制沿於冠禮,所以理論上皇子出閣的年齡,也按冠禮來的。根據《禮記·曲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也就是説,男子到了二十歲才加冠,並且加字。不過現實操作中,由於古人壽命短,王權更迭頻繁,再加上政治波雲詭譎,很多王者十二三就加冠了。當然,也有像秦始皇一樣,二十二才加冠的。
唐宋時期,皇子出閣年齡也時常變化。唐初的時應當是在十六歲之前,唐玄宗七歲就出閣了,但是不久又入閣,最後又出閣,可見制度十分不嚴格。到了宋朝的時候,皇子出閣的年齡普通在12歲至17歲之間。《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説:宋真宗因為感覺身體不好,就讓自己六歲的太子出閣,大臣王臻等人反對,認為古代有君王十二加冠的,但是六歲實在太小,宋真宗也不聽,堅持要這樣幹。
可見在古時,冠禮的年齡變化,多半是上層統治階層為了政治需要,或者提前或者推遲。但是在民間變化不是十分大,一般十六至二十歲之間都可以加冠。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二十歲加冠以後才遊歷天下,記錄山川異聞的。但是出閣只涉及到皇室內部人員,出閣者年齡的規定,具體幾歲才執行,完全要看皇帝本人的心情了。
2、出閣的儀式是怎樣
出閣在儀式方面,和冠禮相類似。古代冠禮在行禮之前,皇帝先找太史令挑一個黃道吉日,然後再到太廟、天地壇以及先祖的陵墓前祭拜上香,告知祖宗神靈:我的兒子終於長大成人了,希望大家保佑他云云!除此之外,還要在宮廷中舉辦一個盛大的儀式,按照上古冠禮的方式,找來唱贊者(主持人)。
儀式開始,皇帝坐上,出閣的皇子在一側,先進三冠,分別為黑粗布製成的帽子、白鹿皮等珍稀皮料製成的帽子,最後是葛、紗等比較高檔的,泛着禽類羽毛光澤的黑色帽子。一邊上祝詞一邊換帽子,完事之後,皇子會到東大殿換上正式的朝服,再回到原處。
唱讚的禮官上來,對着皇子説一段祝福的話,誇一下良辰吉日,朝堂威儀,再贊一下皇子的舉止多麼有範兒,告訴皇子,你已經成年,從此以後,我們將盡心盡力地追隨你。接着皇帝再賜一個“字”給皇子,皇子再做一個禮節性的回答就完成了。
然後,皇帝會賞賜贊唱的人和大臣們一些金銀財寶和布匹。最後是大臣道賀,皇帝再大敕天下,普天同慶一下。出閣比較重視的是太子或別的皇子們在出閣後要乾的事,所以太子和皇子們出閣時,皇帝(或者太后、攝政王)要給他們挑好下屬,這些下屬對他們來説,既是臣子,又是老師。
另外,唐宋時期,沒有出閣的皇子不許“與外臣交通”。在宋朝的時候,大部分的皇帝不許皇子議政,即使是皇帝允許,大臣們也會反對,認為皇子議政等於兒子非議父親。
三、出閣在唐宋時期的風俗變化
1、唐玄宗以後皇子不能出閣
唐朝自武則天當政時起,就有了幽禁皇子的習慣,許多皇族子弟,長時間不能出閣,一直被關在皇宮當中。比如章懷太子的兒子李守禮,有一次在與玄宗聊天的時候説了能預測到什麼時候下雨,為什麼會這樣呢?他自述,自從父親獲罪被遷謫,他已經被關在宮裏十幾年,每年都要被下令打幾頓,滿背都是瘡痂,到現在已經很厚了,而這些瘡痂一到雨天就有感覺。
這個時候,不能出閣的還是個別皇子。但是,到了唐玄宗上位的時候,他因為自己也是造反起家的,就特別擔心宗族和外戚會造反。於是,便不再讓皇子出閣了,同時他在宮外修了一個叫十王宅的地方,把除了太子以外的所有公主和皇子們,全部關進了十王宅這個“集中營”。
後來,唐玄宗不滿足於只關皇子,又建了一個“百孫院”,把孫子輩的也都一併關起來了!要是沒有安史之亂,只怕他還要建個關曾孫的地方!對於這些被關在“集中營”裏的皇子和公主的生活慘狀,唐朝詩人元稹的《上陽白髮人》説:王無妃媵主無婿,陽亢陰淫結災累。就是説,王子們都沒老婆,公主也有白頭還沒嫁人,就這樣被關在上陽宮中,十幾年無人過問。
直到唐文宗時期,皇帝才來關心過“集中營”裏的人。文宗一次讓十一個縣主同時出嫁,每人發了三百萬錢給她們買田。但是,唐文宗只活到三十一歲就去世了,後來這些人,就又沒有人過問了。所以,元稹認為,這些唐朝的王孫們活得還不如以前那些“亡國之君”的家屬。
2、宋代“浴兒包子”
宋代的出閣制度沿於唐朝,仍然把除了太子之外的皇子們,全部集中居住,但是對他們比唐朝的皇帝多了一點關懷。成書於宋代的《燕翼詒謀錄》中説:宋朝皇子出閣,皇帝除了赦免天下的罪犯,還會給大臣們發“銀封錢包”,名字叫做“浴兒包子”。皇帝事先在“浴兒包子”裏成藏好金銀玉碎,有時候甚至是二三百兩黃金,發給大臣們。
每一個人得到的“浴兒包子”,分量各不相同。後來,還因此引發過大臣們的抗議。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為了慶祝太子生辰,還給臣下發了包着金珠的“真包子”。北宋滅亡之後,南宋的皇室宗親,只有血緣最近的才住一起。冠禮只在宋理宗時有過一陣,出閣到後來漸漸就不那麼講究了。因為國力的衰微,無論是集中居住,或是分別給皇子們建宅子,南宋都有點力不從心。
結語
中國古代皇子的出閣制度,主要出現在唐宋時期,時間並不長,中間也斷斷續續,但是比較有特色。皇子出閣是確認其參政議政權力的關鍵。沒有出閣的皇子,不能與外官交流,甚至見面的機會也很少。一旦出閣,又不能隨便進宮,身份等同臣子。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得寵的皇子們賴着不出閣。
但是,唐玄宗上台後,卻把皇子們關進了“集中營”,讓他們想要出閣都出不成,怎一個慘字了得。有人説,唐玄宗不讓皇子出閣,他們也就不能參政,這就避免了外戚干政與宗族篡權。但是,最後讓宦官來管理公主與皇子們,結果又被宦官亂政。到了後來,唐敬宗竟然還被太監殺死,唐文宗被軟禁,斷送了大唐王朝。
宋朝最後同樣把皇子、公子集中起來居住,也是變相折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之所以沒有出大亂子,那是因為宋朝的武將極弱,沒有能力造反罷了!等到外族入侵之時,因為王族太弱,在外的皇子皇孫們,幾乎沒有辦法起兵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