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場戰役,志願軍不到半小時,傾瀉1900多噸彈藥原創
大皮球軍事
2小時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日本不再對朝鮮半島有任何統治權利。但美好的時間並不長久,還沒有從殖民陰影下完全走出的朝鮮半島又被更難對付的兩大巨頭盯上了,那就是當時各自為營的蘇聯和美國。朝鮮半島成了美蘇冷戰鬥爭在亞洲的棋子,美蘇以北緯38度為分界標準,把朝鮮半島割裂成了南北兩個政治意識完全不同的地區。就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年,當時的親美人物李承晚在美國的極力扶持上台,名正言順的成了今天大韓民國的第一任總統。
但李承晚卻總是不太給美國人面子,同美國在國際上為李承晚樹立的“民主鬥士”這一形象不同,李承晚是一個獨裁統治者,想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但又沒有能跟北朝鮮長期作戰的實力,因此想借助美國的軍事力量來完成這一切。但老奸巨猾的美國並不是什麼傻白甜,美國對南韓的支持遠遠沒有達到李承晚期望的水平,絕望的李承晚見此情景,決定無視協議和多國勸阻發動了戰爭。也是南朝鮮軍遭遇到的最大一次潰敗,可以説把原因都歸結到李承晚一人身上也不為過。
1953年6月,距戰爭結束僅有一個月的時間,是什麼讓這場戰爭這麼快就迎來了結束?這就要提到美韓兩國了。自美軍遲遲無法攻下上甘嶺後,美軍的傷亡情況劇增,且歷時兩年的朝鮮戰爭,致使美國整體軍隊已產生精疲力竭的疲乏感,對美國來説,這極大地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二戰之後,美軍一心想要擴大自己的領域,並已將歐洲劃為戰略中心,朝鮮半島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戰略地點,並且當時的美軍統領人還聲稱聖誕結束前就可拿下朝鮮半島。
但我國志願軍的頑強戰鬥力征服了他們,朝鮮這幾次戰役已攻破了美軍想要統治世界的野心,於是就產生了停戰的想法。不過卻殺出了一匹“野馬”——韓國總統李承晚,他始終認為再堅持一下就可以統一朝鮮半島,並堅持己方可以打過三八線。美軍對減少軍隊損耗,先後與他面談兩次,仍然不死心。令美國十分惱火,便任由韓軍與我軍對峙,雖派了一小部分美軍,但並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中韓一戰就此開始,同時這也是結束抗美援朝的一場戰役。
讓李承晚的“家國統一”夢徹底破碎的戰爭,就是1953年7月13日由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的金城戰役。金城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為儘早實現和平而進行的戰鬥,以推動還被擱置在板門店的停戰談判,這場戰役中的作戰對象,中國軍隊早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以李承晚為首的韓軍身上,這些大勢已去的現象,迫使美軍徹底放棄了在朝鮮半島的利益,放棄了原本幫助韓國取勝的打算,開始命令還在前線的美軍後撤。作為志願軍在整個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陣地進攻作戰,金城戰役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朝鮮戰爭中的每場戰役都十分重要,金城戰役是在停戰的過程中承擔主要推動力角色的一戰。韓軍為贏得這場戰役,不僅集結了大規模的軍隊,還增大炮火的可用量,集中了600多門火炮。但與我軍相比始終是不可比擬的。我軍經過數次戰役,總結了很多經驗,此次作戰我軍採用了蘇德戰場的一般標準,首先,1100門各型火炮是不可缺少的,如此多量的火炮可在20多公里的地方向敵方投入每公里44.4門的火炮,而主要位置可達到每公里120門。我軍除了武器裝備方面的準備,人員規模也是非常佔據優勢的。20兵團的4個軍是不可少的,附上21軍,20多萬志願軍隨時攻打敵方戰營。在我軍佔據絕對優勢的狀態下,韓軍想要獲得勝利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韓國總統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美國第八集團軍簡史》含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聲中, 他們前仆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韓民國防線。這樣清晰的描述,這恰好地講述了當年金城戰役是多麼激烈。金城戰役中,韓軍慘敗,讓當時野心勃勃的韓國總統李承晚體會到什麼是得不償失。僅僅不到半個小時,志願軍做準備的火炮一觸而發,沒有給韓軍留下任何反映的時間,韓軍陣地遭受了1900多噸彈藥的轟炸。我軍在做好萬全準備的前提下,有效進攻敵方陣地,讓韓軍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戰敗。
放眼全局,在整個金城戰役中,戰鬥初期聯合國軍投入的兵力和炮火實力都遠超中國人民志願軍,幾乎是抱着必勝的決心去做了大量戰事準備,然而在經過43天激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也只拿下了兩個陣地,中國志願軍遵循着長期抗戰的方法,讓聯合國軍慢慢被磨得沒有了脾氣,一到我軍對聯合國軍的反撲行動發起反擊之時,金城戰役的局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在一天時間內,南朝鮮主力基本被我軍全殲,最終勝利屬於我們。經此一役,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事佔地又往前推進了9.5公里。如此鮮明的對比,恰恰反映了中國志願軍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戰鬥精神,以及懂得運用謀略和智慧來打敗敵人。
經過數次戰役,美國沒有撈到一點兒好處,他便想與中方進行停戰談判。可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承晚可不是這麼想的,於是他堅決反對,對於“停戰協定”更是十分牴觸。因為停戰就意味着失敗,一旦停戰,他就再也沒有機會統一朝鮮半島了,還有另一件事他也考慮到了,如果停戰,此後美國和日本就不會給予任何幫助。即便美軍司令克拉克多次與他交談,但都因為韓軍向美方索取的東西太多,美軍因自身虧損無法達到要求,美韓關係一度快要破裂,自金城戰役中遭受挫敗後,韓軍感受到軍事壓力並向美軍請求了支援,卻只能接受美軍隨意給的一個營的幫助。最後,韓軍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出兵支援朝鮮期間,韓軍都已經使出了他們的“致命武器”這就是號稱從來沒有敗績的“白虎團”,他們負責抵禦志願軍的進攻。即使韓軍方面説“白虎團”是他們的王牌軍,實力超羣,但是作戰實力還是不敵我軍,受到了志願軍一輪輪的強烈進攻,兵力受到重創,簡直沒有“虎”的霸氣。本來是三個營的兵力與志願軍對抗,最後戰場上剩下的兵力不足一個營,“白虎團”在戰火中被打散,剩下的兵力不是被俘虜就是被嚇傻了,“虎頭旗”也 落在了人民志願軍的手中。這不僅展現了我軍強盛的軍威,也從側面説明了戰爭的勝負情況,那就是我軍會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役的發展過程中,金城戰役是最具戰略意義的一戰,中國志願軍為這次戰鬥投入了很多很多,考慮了各方面可能發生的意外和後果,徹底打贏了對方的精鋭部隊。之所以有這次戰役,主要是為了,掃除偽軍大部分的勢力,加速協議的簽署,事實告訴我們,我方取得了很多額外的成果,聯合國軍受到重創,美軍方面的傷亡也大,在戰場上收繳了大量軍械器材,是這些成果加在一起,引領我們走向了勝利。但是在這場參與人數眾多的戰役裏,許許多多的志願軍失去了生命,很多人再也回不來了,他們被統稱為志願軍戰士,而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卻為捍衞自由和和平付出了一切,他們是民族的英雄,也是時代的英雄,唯有永遠銘記,才能告慰先輩。
據資料顯示,自1951年7月開始,為儘早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中美已經把簽訂停戰協議一事提上了日程。然而狂妄的李承晚卻拒絕在停戰協議上簽字,甚至反對國際公認的戰俘遣返協議。這種行為使原本即將緩和的氣氛再次緊張起來,朝鮮戰爭進入了最後一個時期,朝鮮戰爭由此劃上了句號。毛澤東、彭德懷二人在金城戰役中出山並作指示,為了更好的應對戰爭,中國志願軍做了萬全又細緻的準備,無論是對參戰部隊的調整部署、作戰物資還是戰術動作練習,中國投入的兵力、物資等都達到了最大最多的一次,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爭經驗又豐富了一筆。正因為做了萬全的準備工作,再加上我國志願軍有着堅定必勝的決心,加快了朝鮮戰爭和平結束的進程,已經在戰爭中耗了三年的朝鮮半島終於迎來了和平。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