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21日,中國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消息一經公佈就有570萬考生參加了那一年的考試,雖然全國最後只能錄取30萬人,到那時這絲毫沒有打擊大家的參考熱情,因為當年的一個大學生,比現在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還要少見,一旦考上,就是命運的轉機。
1980年高考恢復的第三年,江蘇省的戴南雙沐村,有一個叫劉漢清的人,年僅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的熱處理專業,這是村子裏的第一個大學生,大家都説他前途無量,然而他現如今卻只能靠400元低保度日。1980年劉漢清參加了當年的高考,那一年的錄取率只有8.4%。
但他還是很幸運的考上了哈工大,要知道哈工大的名氣可不小,給你個何況他考上的是學校的強力專業熱處理,村裏人都以他為驕傲,錄取後的那個暑假劉漢清家中客人不斷,都是來恭喜他的,大家都覺得他前途無量。進入大學後的劉漢清深知學習機會不易。
因此一直很努力的學習,十分刻苦,每年的成績都相當優異,因此老師們也很看重他,然而在大三那年,他在圖書館偶然看了一本書,卻改變了他的一生。1979年徐遲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轟動全國,大三那年劉漢清在圖書館偶然看見了這本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他感嘆數學世界的奧妙,一頭扎進了“數論”的海洋,有數學天賦的他馬上就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質數在自然數中的分佈,劉漢清對數學到了痴迷的地步,為了研究數學,他廢寢忘食,甚至覺得吃飯都是在浪費時間,嚴重的時候每天只睡兩個小時。
然而對數學的痴迷,使他經常忘記去上自己的專業課,到大四的時候,他已經掛科多門,他的教導主任勸他先拿到畢業證再搞研究,但是他根本聽不進去。最後畢業的時候,他沒有拿到畢業證,對此曾經很看好他的老師都十分痛心,因為劉漢清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教育局規定就是如此,不滿足條件者不可畢業,這種因痴迷學習而無法畢業的情況在當時全國高校中是極其少見的。
1985年劉漢清從學校肄業之後回到村裏,他沒有選擇去工作,而是繼續研究數學,30多年過去了,他曾經的大學同學,或者是當年高考比他差的同學都已經飛黃騰達了,但是劉漢清卻還是一個臉農活都沒幹過,又沒有收入的“大齡兒童”。
他每個月幾乎沒有開銷,400已經很夠了,劉漢清曾説,數學就是他的心,離了心就不能活,或許是學者對研究的執着,但是真的從社會層面來看,其實並不是很支持劉漢清的選擇,因為學術成果是一個賭注,有這個天賦,但是最後沒有得出結論的時候,是很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