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比較強勢極端的“打罵”教育,父母們更加喜歡給予孩子一種温和一些的教育引導。不過,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也勢必要讓孩子吃點苦。
案例:
白巖松是人們很喜歡的主持人,總是可以説出令人覺得信服的話語,近年來他在媒體上被提及最多的就是他的教育方式了。
他的兒子白清揚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這是因為白巖松不希望自己的光環影響了孩子的正常成長。
事實上,在父親的教育方式引導下,白清揚成長得十分優秀。他一直都是成績優異,並且也很喜歡運動,擔任着學校足球隊的隊長,這樣一個學習和運動兼備的男孩着實很出眾。
並且,在學校表現優異的他已經是國外某大學的預備生,可以説孩子是妥妥的學霸,以後的發展一片光明。
至於對孩子的教育,白巖松的教育方式很特別,他曾經提出不讓孩子考第一這樣的理論,他希望孩子可以擁有學習的自主性,而不是被過度消耗。
與此同時,他堅持的吃苦式教育也讓很多的家長深以為然。顯然讓孩子吃苦這和當下很多家長的理念不同,很多父母們認為孩子要富養,於是故意不讓孩子吃苦。
分析:
白巖松説要讓孩子吃三種苦,沒錢的苦讓孩子懂得珍惜和節約,失敗的苦讓孩子更加堅強有抗挫力,讀書的苦讓孩子擁有人生的目標,更懂人生的意義。
顯然這三種苦哪一種都讓人覺得生活有點難,但是吃得下這些苦,確實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茁壯。
如何讓娃吃苦
(1)為孩子營造吃苦的條件
當然這不是説父母要特意給孩子挖坑,生活中的小挫折已經夠孩子好好應對的了。父母需要做的是減少自己的干預,讓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即便是失敗了,挫敗感也會帶給孩子一種另外意義上的成長。父母的“少干預”,讓孩子更加經得起打擊。
(2)鼓勵孩子去勞動
很多時候父母承擔起了家裏的所有家務,孩子們只顧着吃喝玩樂就可以了,於是房間常常被弄亂,玩具弄得到處都是。
父母不妨讓孩子試着做點能力範圍內的玩具,面對自己打掃乾淨的環境,孩子會更加知道保護。
生活中有很多吃苦的機會,比如説體驗郊區的務農生活,郭晶晶就曾帶着孩子去下田插秧,相信孩子也是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
(3)培養孩子良好的閲讀習慣
注重孩子身上閲讀習慣的培養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閲讀的樂趣。置身於閲讀之中,孩子所感受到的更開闊的視野。
雖然相較於畫面靈動的網絡內容,閲讀看起來有些枯燥。但是就是這樣耐得住枯燥、耐得住無聊的品質讓孩子收穫更多。
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應該是更加有遠見的,只滿足於孩子眼前的享樂或者是物質給予,這是遠遠不夠的。
讓孩子吃點苦會讓孩子覺得辛苦和疲憊,但是卻也讓孩子更加堅強、果敢。
父母的庇護有度,孩子需要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大家對於孩子身上的吃苦精神培養有哪些看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