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的自我修煉
備課時,不會設計教學目標?抄教案就行了!
課程標準是什麼,這個難道要學麼?
急於完成課堂任務,而忽略學生的真正需要。
殊不知,這些新手的疑惑,也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每天忙於批改作業,刷英語試題,都忘記了要讀書,要去學習。
從山東走出的北京名師李志欣認為快速縮短新手期有三個要點:
1.要認一個師傅
2.主動訂閲專業報刊和書籍
3.努力爭取外出學習的機會
對我而言,現在最能實現的就是第二點,挑出最可行的一點,堅持下來,等待時間來驗證。
對於我來説,我也明白經常聽評課,積極上公開課,認真參加集體備課,對自己成長有利。
可事實上,耐於面子,我經常不敢去跟同事討論教學問題。還有自己現學現賣的教學設計一用到學生身上就失效了。我也苦悶和自我懷疑呀!
反觀李老師,在他22歲的時候,他就做得很好。他經常幫師傅幹活,比如印試卷,擦桌子,批改作業,倒水。課餘時間,他和師傅一起散步,討論教學中的得與失。他每次上課,會先聽師傅的一節課,再自己上課。
在書中第十三頁,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日常:
我起早貪黑地在辦公室加班加點,不知疲倦地天天往班裏跑,隨時隨處反覆揣摩我的備課方案,努力改進自己的授課理念和方式,改善自己與學生的關係,思考越來越有深度,心裏越來越亮堂。
相比李老師,我真是差太遠。我只是要上公開課才會寫英語課堂逐字稿。在辦公室才會干與教學相關的事,至於授課理念,從來就沒想過要及時更新,看的優質課例少之又少。
這樣的我怎麼可能在教學上有進步呢?雖然我教了11年書,只不過把相同的經驗重複了11年。
然後,我就在一張A4紙上,不斷地追問自己,難道我是為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活麼?
事實上,我現在不在乎什麼成名和職稱,而在乎在每一年過後究竟有沒有成長。
因為我知道,在理財和寫作這些年,我一直在成長,而專業能力是相對滯後的。
我必須為自己曾經浪費的時間買單。然後,我按照目前的現狀寫下了幾條內容:
1.兩天內完成一單元的教案謄寫
2.一週內完成信息技術2.0學習
3.蒐集5個reading的教學設計
4.背誦2篇課堂實錄逐字稿
結果,我花了不到兩個小時完成了第一條,花了半小時在第二條內容上。
長期的閲讀養成,不能保證我未來會有多突出。
但科學有序地自我管理,是每一個成年人必須要學習的技能。上面的幾條,其實我是根據《微習慣》,還有結合SMART法則寫下的。
我看過很多筆記術,自己也在踐行工作筆記、學習筆記、靈感筆記三本同時兼顧的做法。
可惜,這些年來,我錯過了自我發展的黃金期,但那要有什麼關係呢?
行動起來,下個十年,説不定會遇見更好的自己。像名師看齊,“求乎上者得其中”,這個道理落實才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