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節目《挑戰不可能》中,主持人撒貝寧被“喝西北風”“加減乘除”給迷惑了,甚至揚言發誓,如果它們是成語,就“吃掉手卡”,結果被連連“打臉”。
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我讀書少別騙我!”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
01
博士買驢
這個看起來很有畫面感的成語,出自《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博士在古代為官名。古時候,有個非常自負的讀書人,認為自己學識淵博,常常賣弄筆墨,炫耀文采,人們便嘲諷他為“博士”。
有一天,“博士”到集市買驢,付錢後,他叫賣驢的人寫個憑據。賣驢的人不識字,就讓他代寫。“博士”洋洋灑灑寫了三大張紙,滿篇都是空話,甚至沒有提到“驢”字。這件事傳開後,有人編了一段話:“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博士買驢用來諷刺寫文章長篇累牘,卻説不到點子上。
02
令人噴飯
這是去年因為《新聞聯播》播發的國際鋭評中用到而出圈的成語。“令人噴飯”最早出自蘇軾的一篇散文《文與可畫篔簹(yún dāng)谷偃竹記》。
這篇文章中,蘇軾寫到自己和文與可相交的趣事。
文與可有天在山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蘇軾寫給他的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裏的飯噴了滿桌子。“噴飯滿案”自此成為蘇軾相關的成語。
在後人的使用中,逐漸衍生“令人噴飯”,用來形容事情或説話十分可笑。
03
談何容易
“談何容易”如今已成為一句俗語,很多人並不把它看作成語。它作為成語,出自《漢書?東方朔傳》。
漢武帝即位不久,下令全國推薦人才。東方朔到長安向武帝上書自薦,被任命為常侍郎。
自此以後,東方朔曾多次上書提出關於朝政的建議和看法,但不少意見和規諫都沒被採納。有一次,東方朔又提出耕戰強國之策,也未被採納。
為了諷諫漢武帝,東方朔寫了一篇《非有先生論》。文中虛構了一個故事,用“談何容易”來表達臣下向君主進言很不容易。
談何容易用來比喻事情辦起來,並不像嘴上説的那麼簡單。
04
慘綠少年
這也是個容易造成誤解的成語,出自蒐集整理唐朝奇聞怪事的文集《幽閒鼓吹》。
唐朝時,潘孟陽當上了户部侍郎,他母親認為自己兒子沒什麼本領,卻竊取高位,早晚會出事。潘孟陽很不服氣,認為周圍的官員都和自己差不多。他母親就讓兒子請他的同僚們吃飯,自己偷偷觀察,發現這些人果然沒什麼才能,於是放心了。
不過,潘孟陽的母親唯獨見到末座一位身穿綠色官服的少年,與眾不同,認為他日後前途不可限量。後來這位名叫杜黃裳的少年,果然出人頭地,當上宰相。
“慘綠少年”一詞中的“慘”通“黲”(cǎn),意為暗淡。“慘綠少年”引申為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
05
藥店飛龍
“藥店飛龍”的確是個與中醫、藥店有關的成語,但意思卻不如字面上那麼雄渾。它出自南朝樂府《讀曲歌》中的一首詩。
這首詩寫道:“自從別郎後,卧宿頭不舉,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描寫一個獨守閨房的女子,因為終日思念夫君而為伊消得人憔悴,身子瘦得像是落入藥店的飛龍,只剩一副骨架。
“藥店飛龍”中的“飛龍”指的是中藥龍骨,它是古代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
藥店飛龍,如今用來比喻人瘦骨嶙峋。
06
哀梨蒸食
這個像是菜名的成語,與吃有關,卻不是一道菜。它出自《世説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雲:‘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桓南郡是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桓温之子桓玄,他遇到什麼人惹他生氣,往往發怒道:“你得了哀家梨,總不該再蒸來吃了吧!”
這裏的“哀家梨”是指漢代秣陵這個地方哀仲家裏種的梨,個兒大味美,名氣很大。
哀梨蒸食,用來諷刺蠢人做蠢事,糟踐好東西。
07
從井救人
“從井救人”,難道是從井裏救人?這個不能從字面含義理解的成語,實際出自《論語》。
《論語?雍也》中有這樣的內容——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弟子宰我愛鑽牛角尖,喜發怪問。他以假設情景提出了一個問題:有人掉下了井裏,有仁德的人會不會跟着跳下井去?
對此,孔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就此講了一個道理:有仁德的人,一定會去井邊救人,但是他不可能也去陷落井中;他可能被別人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因此,孔子説“何為其然也”,意思是為什麼會那樣做呢?
從井救人,是指跟着跳下井去營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方法不當,於人於己都無好處。現多比喻冒着極大的風險去拯救別人。
08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難道不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我國的長城嗎?答案是,並不僅僅如此。作為成語,它出自《南史?檀道濟傳》。
檀道濟是南朝宋的著名將領,曾跟隨宋武帝劉裕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官至徵南大將軍。劉裕死後,其子宋文帝劉義隆繼位,因為檀道濟是前朝重臣,而且幾個兒子都勇猛善戰,宋文帝害怕控制不了他,就把他殺了。
檀道濟在被捕時,非常憤怒,拿起一杯酒一飲而盡,把帽子扔到地上説:“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意思是,你們這樣幹,是自毀長城啊!
萬里長城用以比喻國家賴以守衞疆土保國安民的將士。
09
冬日可愛
這又是個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成語,出自《左傳》。
《左傳?文公七年》中曾有云:“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魏晉時期的經學家杜預後來在註解《左傳》時寫道:“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趙盾是趙衰的兒子,春秋時期政治家、戰略指揮家,曾任晉國卿大夫。他在晉國執政期間,權傾朝野,使晉國君權受到衝擊與削弱。晉國國君襄公死後,趙盾在擁立誰為國君這一問題上,與晉國大夫賈季產生爭執。
後來,賈季被人問到:“趙盾與他的父親趙衰相比,哪一個更賢明?”賈季打了個比方説:趙衰是冬日太陽,趙盾是夏日太陽。
意思是:趙衰好像冬天的太陽,使人感到温暖、親切,人們願意接近。趙盾殺伐決斷,手段狠辣,令人感到恐怖。
冬日可愛用來比喻人態度温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與之相對的成語是“夏日可畏”。
10
半部論語
“半部論語”,在字面意義上的確是半部《論語》。它出自宋代文言軼事小説《鶴林玉露》。
《鶴林玉露》中曾有這樣的記述:北宋時期,政治家趙普出身小吏,讀書不算多。他輔佐宋太祖趙匡胤東征西討,統一全國。後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繼續擔任宰相。
有人對宋太宗説,趙普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當宰相不恰當。
宋太宗有次問趙普:“有人説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回答:“臣平生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書。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半部論語舊時用來指對儒學經典《論語》的誇讚,比喻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能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