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還是工作,做選擇真的難

朋友的女兒M,今年大四。

她在工作和考研之間猶豫了好久,直到考研報名時間截止的前一天,在父母的建議下,最終選擇了考研。

報了名找到了講義課件真題大綱,還根據考研達人的分享制定了學習計劃。似乎做了決定之後,一切都進展的很順利。

可是,大約半個月之後,M彷彿陷入到了微妙的處境中:

她雖然每天7點準時起牀,但是卻越來越不想複習,在書和手機之間艱難的遊離着,思緒也不自覺的飄到另一個時空,晚上入睡也變得困難,還常常夢見考研失敗。

於是,她又開始陷入猶豫:放棄OR堅持?

如果放棄,就面臨着找工作,可自己當初就是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才決定考研的。

如果堅持,就面臨着難以複習下去,被錄取的可能性也極小。

總之,左右不是進退兩難。

讀研還是工作,做選擇真的難
這些看似是工作和考研的選擇問題,其實是跟M的心理發展和她所處的年齡不匹配有關。

她雖然已經是個22歲的早期成年人了,但她的心理並沒有與她的年歲同步增長。

埃裏克森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認為,成年早期(18-30歲)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從而避免孤獨感。

讀研還是工作,做選擇真的難
在這個階段,青年人開始在校園和家庭以外的社會環境中,學着建立一種互相信任的關係。努力工作、發展愛情,充分體驗親密和自我價值感,以便更深入的融入社會。

可M好像並不期待自己今後在工作中建立親密關係,對繼續學習也沒有堅定的想法。

她説:「我知道上完小學上初中,初中畢業讀高中,高中畢業讀大學,但我從來沒想過大學以後的生活,很迷茫…」

M的心理狀態,好像仍停留在青春期甚至更早的階段。

如「我是誰?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能做什麼?將來過怎樣的生活?」…這些與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相關的問題,她都沒有認真思考過。

讀研還是工作,做選擇真的難
所謂自我同一性,通俗來説就是青春期的我們非常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會不自覺的思考一系列和自我相關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我們自己的答案和別人對我們的感覺基本一致,那麼,我們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

反之,我們就出現了自我同一性混亂,很容易導致對生活迷茫和彷徨。

在心理諮詢中,我常常問來訪者「你覺得自己是怎樣一個人?你覺得自己在朋友眼中是怎樣的?你的父母會怎樣評價現在的你?」...這些問題有助於他們對自我同一性進行評估。

讀研還是工作,做選擇真的難
近些年,在考研大軍中為了迴避工作而「參戰」的不在少數,但這並不意味着絕對的不好。

比如有些人覺得如果現在找工作,以本科學歷很難獲得自己滿意的職位,理性權衡之後,決定當下「迴避」工作,這恰恰是對自己的未來有想法有規劃的反應。

當然,也有的同學是為了延遲進入社會情境,不得不考慮相關因素問題,以及是否有能力讀研,讀完研之後相關問題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等。

就像M,她的糾結之一便是即使研究生畢業也面臨着工作,依然需要思考要做怎樣的工作。

工作還是考研,並不是一個絕對沖突和對立的選擇,可以並行,先後的次序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

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考量自己的需求與發展,審慎思考後再作出選擇。

作者介紹:

李敏

專業擅長:情緒情感、青少年問題、人格障礙。

艾丁心理創始人,2006年至今專職從事臨牀心理治療工作;中國核應急心理專家;蘇州廣電特約新聞評論員;

長期接受美國Nathan Szajnberg教授專業督導。

長期帶領執業心理諮詢師成長小組及案例督導,帶領長程動力性治療實務訓練小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1 字。

轉載請註明: 讀研還是工作,做選擇真的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