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十來年首次超過一千萬,近幾年大學錄取率都有80%左右,如果按照這樣的數字推算,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都有八百多萬。有不少大學生都感嘆還沒畢業就失業,另一邊大部分大學還在繼續擴招,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因此很多人都認為現在大學生真的過剩了。事實呢?可能真相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相對於我國人口基數來講,大學生所佔的比率真的不高,應該説還很低。目前我國高校的擴招目標定為2005年起實現在校生人數達到適齡人口(18~22歲)的15%,而早在1995年超過35%的國家已經有29個,一些發達國家比如新西蘭、美國、韓國等國家超過了50%。單純按照我國大學生目前的比例來講,就業似乎不應該成為難題。那麼為何還有“遍地都是大學生”的錯覺和“畢業就失業”的感嘆呢?
我們首先應該認清這一個事實:大學生就業難不代表大學生過量。我認為大學生永遠都不會過量,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不斷提升知識水平與學歷幾乎成為剛需,未來假如有一天實現全民都是大學生,那時候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人們的生活水平將會到達一個怎樣的高度呢?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學生數量多僅僅是表面的原因。
其一,大學生扎推大城市。
現在有很多城市為了吸納人才,不惜推出諸如送户口、買房半價優惠等人才政策,但很多大學畢業生卻不願意去,大部分大學生都想去一線城市工作,而且想找專業對口的工作,甚至專業不對口都願意留在大城市工作,這樣一來,大城市的競爭就會異常激烈,事實上,現在二線、三線城市更具潛力,發展速度也非常快。
其二,供求不對稱。高校提供的專業和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未能接軌,跟不上市場的變化。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有很多產業快速興起,如金融、貿易、英語等等,一些高校出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對某些所謂熱門專業進行超大幅度擴招,從總的情況來看,教育市場依然是賣方市場,尤其是對一些辦學質量較好的學校而言,只要學校願意提供教育機會,肯定會有學生願意報讀,結果造成最近幾年部分熱門專業嚴重過剩,而事實有些比較冷門的專業就業前景並不差。
其三,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更高。到21世紀,靠簡單的模仿、複製已經難以生存,很多產業都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這對人才的要求就更加高。比如計算機類專業,往往本科畢業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由此看來,大學生過剩就是一個偽命題,現實很殘酷,我們要不斷去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與能力,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脱穎而出。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