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9年,一代猛人楊業栽在了斧頭幫手上
文/食堂
01
在捱打路上的楊業
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攻打北漢。
同年三月,北宋大軍兵臨城下,將北漢國都太原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自古以來,圍城之戰有圍三闕一之説,就是故意放個口子,讓城裏的敵人逃跑,一頭鑽進自己設好的埋伏圈。
但是這次,趙匡胤不用了,太原就是北漢最後的城池,沒地跑,只能堅守到底,而宋朝只能正面強攻。
當時趙匡胤命党進、李繼勳、趙贊、曹彬,分守太原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哪個方向都有可能是宋軍的主攻方向。
怎麼辦?
北漢皇帝劉繼元決定派人出城,趁宋軍立足未穩,襲擊軍營,減輕防守壓力。
派誰去呢?
這個人就是劉繼業。
劉繼業是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家將一代目,楊業楊老令公!
楊業不是宋朝武將嗎?
怎麼跑到宋朝對立面了?
楊業的父親是麟州刺史楊弘信,其實説白了,麟州(今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就是楊家的地盤,當北漢和宋朝(以及後周)對立之際,楊家兩頭買好,楊業效忠北漢,楊業的弟弟楊重勳效忠宋朝(以及後周)。
後來北漢第一任皇帝劉崇,賜姓劉,改名劉繼業,並被北漢第二位皇帝劉鈞收為義子,實際上他就是北漢現任皇帝劉繼元的乾哥哥。
楊業驍勇善戰,彪悍無比,是北漢第一大將,人送外號無敵,宋朝每次攻打北漢,楊業都會充當救火隊員。
當然,楊業經常被宋朝摁在地上摩擦,他在宋軍手裏沒怎麼討到好,楊業不是被宋軍打,就是在被宋軍打的路上。
沒辦法,宋朝實力是北漢的N倍,楊業一人之力,不足以抹平雙方懸殊的實力差。
甭管怎麼説,楊業都是北漢第一大將,這麼重要的任務當然得他出馬了。
因為楊業是個大忠臣,是一個履行職責的將軍,就算他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會失敗,一定會全軍覆沒,他都會無條件的服從命令,衝向數倍於已甚至數十倍於已的敵人!
多年後,楊業因此而死,因此而留名青史,成為家喻户曉的楊家將楊老令公;
但此刻,他只是又一次邁上了捱打的路上。
編輯
02
斧頭向楊業砍去
很快,楊業率軍出城了,趁着天黑偷襲宋軍還在新建的軍寨。
可四面八方都是敵人,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有宋軍名將把守。
到底選哪個呢?
城南的李繼勳,楊業最熟,楊業幾次三番被李繼勳摁在地上摩擦,他想想還是得了吧,不自討沒趣;
城北的曹彬,也是老熟人,這傢伙後來被譽為北宋開國第一將,打他不找死嗎?
南北不行,那就東西唄。
城東的党進,是個猛張飛,看似是個渾人,實際很不好惹,楊業實在不想先去觸他的黴頭;
最後楊業想來想去,決定先去城西趙贊那碰碰運氣。
柿子得挑軟的捏,趙贊怎麼看都是最軟的柿子,就他了。
偷襲很快開始,楊業一馬當先,率軍殺進了宋軍西寨,這一殺,就殺了宋軍一個措手不及。
宋軍怎麼也沒有想到,北漢人竟敢出城偷襲。
一時之間狼狽不堪,更倒黴的是主將趙贊一出營帳,指揮作戰,就被弓弩射穿了腳。
主將一受傷,宋軍更是大亂。
楊業趁此良機,繼續衝陣,眼看着就要洞穿西寨,就在這時,宋軍的援兵來了。
但這支及時出現的援兵有點奇怪,他們的穿着非常粗糙,拿的武器更不是刀槍劍戟,而是砍柴的斧子。
這一看就知道不是正規軍,更像是斧頭幫。
編輯
可還沒等楊業緩過神來,斧頭幫已經朝他砍來。
這幫傢伙,太彪悍了,悍不畏死,聞戰而進,遇險不退,那氣勢,簡直就是要把楊業給生吞活剝了。
一接觸,楊業就吃了不小的虧。
楊業一想,援軍已至,只能暫時撤退,要不然自己就得折在這裏了。
就這樣,這幫拿着砍柴斧的斧頭幫居然把楊業給打跑了。
當趙匡胤聽聞西寨遭襲後,連忙趕到西寨。
等他一看斧頭幫,更是火大,穿得這麼破破爛爛的,不嫌丟人嗎?
可等他問清了原因,他馬上轉怒為喜,原來這支斧頭幫帶頭大哥是他的老熟人。
03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這人叫李謙溥,此時擔任擔任東砦都監、前軍副部署,歸党進管轄。他就是奉党進之命,帶着一支雜牌軍,來西山樹林砍樹。
等他聽聞西寨喊殺聲一片,急忙趕來助戰,從而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揮舞着砍樹用的大斧,擊退了楊業的偷襲。
最後在李謙溥的及時援助下,宋軍西寨得以安然無恙。
這就是李謙溥,憑着一支砍柴的雜牌軍,就能打敗名將楊業。
別看李謙溥沒什麼名氣,但他是一個相當彪悍的人。
李謙溥出身將門,他的父親李蕘是後晉開國皇帝兒皇帝石敬瑭麾下將領,石敬瑭稱帝之後,李氏父子也隨石敬瑭入汴梁,任殿值,還奉命出使過契丹。
不過他升官速度實在太慢,後晉滅亡後,後漢建立,後漢滅亡後,後周建立,朝代都換了仨了,他都成為三朝老臣了,可他一直在供奉官打轉。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三月,周世宗柴榮率軍攻打北漢,當時北漢遼州刺史張漢超堅守城池,久攻不下。
李謙溥挺身而出,單騎入城,以三寸不爛之舌説服張漢超舉城歸順後周,因為有功,戰後升任晉州兵馬都監。
而後李謙溥率領一支偏師攻入北漢境內,所向披靡,捷報頻傳。
顯德五年(958年)二月,北漢趁柴榮御駕親征攻打南唐後防空虛之際,趁虛而入攻打後周。
正好當時隰州(今山西隰縣)刺史孫議病亡,李謙溥馬上對建雄節度使楊廷璋説:隰州和大寧乃是咽喉要地,絕不容有失,現在才請示皇上等待回覆,隰州這座孤城早就淪陷了,我們應該早點想辦法。
楊廷璋一聽有理,立即任命李謙溥代理隰州刺史。
臨危受命的李謙溥趕緊奔赴隰州,修理城牆,整頓兵備,八天後,北漢果然派遣數千騎兵來攻隰州。
其實隰州城內並沒有多少人馬,是一座空城。
北漢大軍要是真一鼓作氣,直接攻城,隰州城估計就完了。
這個關鍵時刻,李謙溥臨危不懼,膽大包天的他為拖延時間,上演了一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空城計。
編輯
04
真實的空城計
提起空城計,很多人都會想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羽扇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的故事。
然而,這個畢竟只是演義故事,諸葛亮並沒有擺這麼一出空城計。
然而真實歷史上,李謙溥玩了出漂亮的空城計。
北漢大軍兵臨城下,當時還是初春時節,結果李謙溥身穿一件單衣,手持一把扇子,帶着兩個小吏登上城牆,邁着霸王步,慢慢的地巡視戰鬥器械的準備情況。
這傢伙,這陣勢,太拉風了,太裝逼了。
當時城裏城外的人,都不知道李謙溥這傢伙在想什麼;
沒有人知道他的手心有沒有冒汗。
只要北漢大軍一動,他就死定了。
他其實就是在冒險賭北漢大軍不敢亂動,真要動了,那就算自己倒黴。
城下北漢大軍一看,這什麼情況,對面怎麼這麼淡定,難道有埋伏?
有些事就是怕多想,越想越怕。
《三國演義》的司馬懿就是想多了,才上了諸葛村夫的惡當。
李謙溥賭對了,北漢大軍也想多了,他們沒敢攻城。
但他們也沒有像司馬懿那樣掉頭就跑。
而是後退三十里,然後準備製造攻城器具,畢竟北漢大軍都是騎兵。
這一準備就是十多天,等北漢大軍運來衝車開始攻城。
李謙溥派人與來援的楊廷璋聯繫,各招募敢死士兵百餘人,成立敢死隊,準備夜襲北漢大軍。
等到夜深之時,敢死隊手持短刃,身穿堅甲,口中銜枚,縋城而出,會同楊廷璋軍中的敢死隊,兩路夾擊,攻其不備。
可憐的北漢大軍還在睡大覺,李謙溥這一襲營,北漢大軍驚慌失措,潰不成軍。
李謙溥乘勝追擊數十里,斬首千餘人,大獲全勝。
這才是真正的空城計,《三國演義》畢竟是部小説,諸葛亮要是真大開城門,光彈彈琴就嚇不倒司馬懿的,司馬懿只要派一支小隊衝進門洞大開的西城,諸葛亮就要做俘虜了。
李謙溥虛而示虛,疑中生疑,表面上故弄玄虛,暗地裏加強防備,先拖延時間,而後雷霆一擊,這才符合軍事常識。
再回看整個過程,李謙溥真是有勇有謀,可惜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將,竟然沒混出個名堂,真是時也命也。
05
時來運轉
有的時候,一個人想做出一番大事業,個人才能固然重要,一個好的平台和機遇也十分重要。
論個人才華,李謙溥比很多將領都要出色,可他缺乏施展才智的舞台,這才聲名不顯,始終都是一名中級將領。
等到陳橋兵變,趙匡胤篡周建宋,李謙溥的運氣來了。
李謙溥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經是鄰居,兩家關係非常好;
他的弟弟李謙升與趙匡胤是布衣之交;
而他的母親閻氏曾經對趙匡胤特別好,趙匡胤即位之後,數次將閻氏接入宮中,令左右扶着老太太,不讓她下拜,坐着用餐,追憶往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有了這層關係,李謙溥終於熬出頭了。
趙匡胤愛屋及烏,對李謙溥也頗為重用,授命他為慈州兼晉隰緣邊都巡檢,後來又任汾州路都監。
李謙溥鎮守邊疆十餘年,北漢都不敢侵邊進犯,稱得上是宋朝北境長城。
這次趙匡胤攻打北漢,也把他給帶出來了。
因此,楊業輸給他並不冤。
06
接着揍楊業
而楊業被李謙溥揍了一頓之後,並沒有完成任務,他也沒有喪氣,他再次出城偷襲。
李繼勳和曹彬還是不敢打,城西有了防備不能打。
那就只能打,東寨的党進和李謙溥,沒辦法,硬着頭皮也要上。
楊業是勇敢的,帶着幾百個騎兵就直衝宋軍東寨;
但楊業錯了,大錯特錯了,東寨是他最不能惹的。
東寨兩員大將,副將李謙溥有勇有謀,主將党進粗中有細又膽大包天。
楊業一來,党進和李謙溥並沒有慌張,小樣兒,我們哥倆還怕你不成。
兩人穩住陣腳,並沒有給楊業機會。
而後,党進讓李謙溥坐陣大營,自己直接領着幾個人就直奔楊業而去!
你不是要打爺嗎?爺來了,有種別跑,跟我大戰三百回合!
這傢伙太猛了,楊業一看党進這麼猛,終於知道自己找錯人了,只能掉頭就跑。這會想跑,晚了。
一戰下來,楊業被党進打得滿頭是包,最後楊業只能躲在戰壕中,看着自己領出去的兵在外面被党進全殲,自己根本不敢冒頭,冒頭不是被俘,就是死。楊業這會兒啥都不敢想了,縮頭烏龜就縮頭烏龜吧,能保住命就行。
最後,直到党進撤退,楊業才在援兵的幫助下,趁着天黑,坐在太原城頭上順下來一個大羅筐上,爬回了太原,逃過一劫。
這是楊業從軍以來被打得最慘的一次,要多狼狽有多狼狽,要多丟人有多丟人。
07
滿門忠烈
這就是李謙溥,一個打得楊業嗷嗷叫的悍將李謙溥。
值得一提的是,李謙溥的兒子李允正也是宋朝一名大將。
虎父無犬子,李允正性情嚴厲,殺伐果斷,在北方邊境長期任職,執掌邊防重任。
他守衞地方、抗擊遼軍,絲毫不落下風,還曾到西北作職,安撫党項人。
李氏父子,為國守邊,抗擊契丹,功勳赫赫。
更難能可貴的是李謙溥,一心為國,不事家產,他死後。留給子孫的只有一棟舊宅子。
後來李謙溥的女兒(一説侄女)嫁給宋太宗的兒子趙元僖,李允正竟然置辦不起嫁妝,要出售李謙溥留下的宅子。
這就是宋朝將領的風采。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名氣不大,卻異常彪悍的人,這或許就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名。
又或者説,實力和名氣很多時候往往不呈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