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解密廣漢三星堆與鹽亭嫘祖陵及張家壩遺址究竟有何聯繫?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經典

公元2021年,考古界再次對四川廣漢三星堆3~8號坑展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這也是當今全球最為重要的考古發掘,因為三星堆文明與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之青銅文明時期是同步的,可是這三大國外文明古國早已無遺址可考,三星堆卻有着更多地下文物源源不斷地挖出來。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三星堆正式開始第三次挖掘之前,也就是在2021年初的二月份,在相距廣漢三星堆僅160公里的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麻秧鄉張家壩,又發現了居今3600年前的古文化遺址,其碳14考古年代與三星堆二、三期文化遺址相同,都屬於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址,這不得不令人產生很多猜想,3600年前的廣漢三星堆古蜀魚鳧王國與鹽亭嫘祖故里之張家壩遺址之間究竟有何淵源和聯繫呢?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首創栽桑養蠶和繅絲織帛之術,好遠遊,也稱“先蠶”和“行神”。四川鹽亭縣位於古代巴蜀之中間地帶,地處祖國西部,屬於典型的丘陵地形,也就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西陵”。嫘祖及嫘祖故里鹽亭自黃帝時期開始,就有載桑養蠶和盛產絲綢的記載,這是史學界都予以認可的事實。

《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黃帝娶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竹書紀年》中也記載“黃帝娶嫘祖,生昌意,昌意生乾荒,韓荒生顓頊”的事實。

兩部上古史籍中記載的“韓流”與”乾荒”,實際上都是同一個人物,即昌意的女兒,也就是黃帝與嫘祖的孫女兒“韓流”。

由於昌意的分封地在若水,即今四川之大渡河流域一帶,其女兒韓流繼承嫘祖衣缽和推廣栽桑養蠶,在上古時期稱為”蠶叢”。後來,蠶叢韓流北上中原,向黃帝敬獻了蜀地盛產的絲綢,被黃帝封為了“蠶叢王”,即古蜀蠶叢開國之由來。

古蜀國蠶叢王韓流之子“顓頊”由於輔佐少昊金天氏有功,黃帝最後將帝位傳給了“顓頊”,顓頊也是我國上古五帝之一。

蠶叢王韓流的後代有柏灌,顓頊的後代有伯鯀、舜和大禹等,他們的後代子孫中,有一部分人的封地也在西蜀這些地方,即今成都平原周邊及今四川眉山、樂山、雅安和阿壩州的汶川、茂縣等地區。

廣漢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邊,其魚鳧開國之王是顓頊的後代子孫,其碳14考古年代在距今3100~4500年之間。

古蜀國三星堆魚鳧王朝,是我國南方長江上游文明的傑出代表,與中原文明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特別是青銅文明與金箔技術,完全可以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國相比也毫不遜色。

三星堆王城的最大繁榮離不開絲綢,其龐大的絲綢產量是持續維持三星堆王朝長達千年統治的最有力物資保障,絲綢產品和貿易為王朝提供了鉅額財富。目前,三星堆遺址中已經發掘出了碳化絲束,就是最好和最有力的證明。

四川鹽亭距三星堆北160公里,處於四川盆地丘陵地帶,交通方便,是蠶桑絲綢始祖之母嫘祖故里,其盛產絲綢的歷史,上自嫘祖時期開始,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鹽亭每年蠶繭產量都高達10萬擔以上,出產的絲綢等產品也出口遠銷到歐洲和日本等地。

三星堆魚鳧王是嫘祖和黃帝的後代子孫,也是蠶叢和顓頊的後人,他們所建立起來的三星堆王朝是當時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王朝。而鹽亭作為長江流城上游的西陵古國,客觀上為三星堆王朝提供大量的絲綢製品和用品,這也是存在和勿容置疑的。

鹽亭張家壩遺址是三星堆時期的西陵古國遺址,是為三星堆提供大量絲綢用品的最大供給地。當然,除了張家壩遺址以外,鹽亭也許還有更多的絲綢遺址會被大量發現!

近些年來,由於我國經濟文化迎來了大發展和大繁榮的大好時機,國內很多省市和地區為了獲取歷史名人效應,紛紛爭搶“嫘祖故里”。

比如河南、湖北、山東、江蘇和浙江的很多地方,由於當地也有蠶繭和絲綢生產歷史,並且民間也流傳着很多有關絲綢的傳説和故事,以及嫘祖祭祀和民俗等,甚至在浙江錢山漾還出土了4100多年前的碳化絲織物,稱其為最早的絲綢發源地。

事實上,最早的蠶桑和絲綢發明人是嫘祖。嫘祖是黃帝元妃,黃帝的考古年代在距今4670年左右,遠遠早於浙江錢山漾500餘年,湖北和其它地區的出土文物也大大晚於黃帝時期。

眾所周知,自從嫘祖嫁給黃帝后,隨着黃帝政治版圖面向全國發展,嫘祖輔弼黃帝也向全國各地進行了傳播和推廣載桑養蠶與繅絲織帛之術,這都是華夏之母嫘祖留給我們全體炎黃子孫的最大遺產。

從地理學上考證,嫘祖出生地和歸葬地都在西陵鹽亭的高燈鎮和青龍山。而河南、湖北省均位於我國中部地區;山東、江蘇、浙江等省更是位於我國東部。如果僅憑有一些絲綢蠶桑文化之傳承和考古遺蹟,便説成是”嫘祖故里”就實屬牽強附會,當然嫘祖文化的傳播是存在的,就連北京大興區至今還完整保存着漢代時期的古桑樹和古桑園,我們就説嫘祖故里也在北京大興,這難道不覺得有些可笑了嗎?

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西陵”,肯定在我國西部地區,如果我國東部和中部省份的一些人,為了一己經濟私利卻牽強附會地論證“西陵”在祖國東部和中部地區,這會不會把2000多年前的司馬遷老先生也要給搞糊塗的呀!

根據我國地理山形走向劃分,秦嶺以北稱“北方”,秦嶺以南稱“南方”。湖北武當山、神龍架和巫山山系以西地區就是我國的西南地區,而四川和重慶的廣大地區在古代簡稱梁州或益州,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巴蜀大地。

古代巴蜀之地望位於長江上游地區。現在湖北省宜昌市以西的長江上游被稱為“西陵峽”,其兩岸地形險峻並多大山,水流湍急,直到上游重慶巫山縣以西的地區,就是今天的天府之國四川盆地了,這裏是天然的大丘陵地區,而鹽亭正好處於盆地丘陵地區之中心位置,故司馬遷《史記》記載的“西陵”非鹽亭莫屬,而鹽亭緊鄰的南充市,在歷史上也大量盛產絲綢,至今仍有“千年綢都”之稱謂。

在四川西邊的眉山、樂山、雅安、邖崍、茂縣等地方,至今也流傳有大量栽桑養蠶的事實,眉山青神縣也有”青衣神”養蠶的神話傳説;在德陽什邡市還流傳着蠶女“馬頭娘”的神話故事。這些都是嫘祖的孫女兒蠶叢及其後代子孫們,為了繼承和發展栽桑養蠶的結果。其中茂縣古稱有“蠶陵縣”之説,這是蠶叢王時期,蜀王蠶叢們死後的墓葬之地,而非大量載桑養蠶之地。加之岷江之水從茂縣流過,岷江水發源於岷山之雪山上,冰雪融化聚水成為岷江源頭。岷山在《山海經》中稱為不死山,是古蜀國蠶叢王們心中的神山。所以四川阿壩州茂縣在古蜀國曆史中,有其特殊的地理特徵和作用。

由此可見,遠古最偉大的發明是絲綢,絲綢之母是為嫘祖,嫘祖的孫女兒在古蜀國普及和擴大推廣栽桑養蠶,蠶叢的後代魚鳧創建了三星堆王朝,整個古代巴蜀國地區盛產絲綢,其中鹽亭張家壩遺址等西陵古國為三星堆提供了大量的優質絲綢製品,以供給三星堆整個王城使用和對外貿易所用。

鹽亭嫘祖故里和絲綢文化源頭,對於三星堆王城的繁榮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説功不可沒!

作者 何佩東

作者/來源: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