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説的人就是左良玉,其名讓我第一眼就看到了“良人美玉”可惜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投機軍閥!
>左良玉以驍勇之材,頻殲巨寇,遂擁強兵,驕亢自恣,緩則養寇貽憂,急則棄甲致潰。當時不用命罪諸將者屢矣,良玉偃蹇僨事,未正刑章,姑息釀患,是以卒至稱兵犯闕而不顧也-《明史》
《明史》高度概括了左良玉特點,政治上,依靠東林,養寇自重,成軍閥,個性上,太善計較,嚴於律人,寬於律己。反應到軍事上就是,令行不止,軍紀渙散,自己被部下脅迫,這樣的部隊哪能打仗?不過因東林背景,他其實被美化了不少。
於不瞭解歷史人而言,聽聞湖廣軍閥左良玉第一印象,也許認為他為湖廣軍閥,其實他也是遼東將門之後!
(遼東將門源自李成梁,起於孫承宗,亡與吳三桂)
明末,領軍將領遼東背景多是有政治因素的,明朝末年,關於遼東局勢,其實一直有路線鬥爭,朝堂之上也有二種觀點。
第一種:放棄遼東,堅守長城一線,原因是遼人不可用,有軍閥習俗,不好控制,這一派以熊廷弼、王在晉為首。
第二派説,以“遼人守遼土”,堅持遼人可用,這一派以孫承宗和袁崇煥為首。
最後在孫承宗力主下,“遼人守遼土”勝利。
關寧錦防線誕生,在保護明朝數十年同時,負面作用也有,那就是明朝在遼東軍事力量的軍閥化。軍閥化後果就是:
>竭天下餉,進退失據,尾大不掉,終成死局!
(關寧錦防線保護大明的同時也有副作用)
這話説的有點重,不過事實確實如此。
大量軍餉供給遼東造成結果就是其他地區軍餉不足,最後反叛不斷,然後李自成一路招降納叛,成了明朝毀滅者。説遼東問題側面表達意思就是,左良玉所作所為,其實和明朝遼東軍閥一樣,也用這套路忽悠明朝,最後讓明朝大出血,他自己成了軍閥。
那麼左良玉為人如何,最後為何會如此就要説説他的生平了。
左良玉初登歷史舞台,第一次漏臉就比較有意思,那時明朝積壓不少關寧軍軍餉沒發,於是有批軍官和士兵鬧事,這其中就有左良玉,當時他官職不過都司。(關於欠軍餉,其實軍餉分兩種,糧餉和銀餉,明朝基本不拖欠糧餉,只是確實沒銀子,才拖欠銀餉)
(左良玉搶劫軍用物資)
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左良玉被一擼到底革職查辦。
沒辦法的他就開始作奸犯科,拉攏幾個同僚成了搶劫犯。有一次居然搶劫到軍用物資上,這就是很大罪過了,於是只能逃啊。
這一逃就逃出了機會,原來走投無路跑到關內後,要吃飯,沒辦法,就跑去人販子市場,在頭上弄跟稻草,這意思就是,有人給飯吃他就跟隨為奴,巧合幸運的是,當時東林黨大佬户部尚書侯恂(侯方域爹)正好要買家丁,看到左良玉這傢伙魁梧有力就買了下來。
被買下了之後的左良玉當然是跟着候大人混飯吃啊,不過他惡習不該,還是喜歡小偷小摸。
經常偷金銀啥的,候大人家有礦也不在乎這,吧左良玉感動的,最後死心塌地跟東林黨幹。
在候大人收穫了左良玉的忠心之後,屬於左良玉的機會就來了。
崇禎四年皇太極攻擊大淩河,戰術明確“圍點打援”大明也乖乖上套,於是無數援軍支援大淩河,候大人就吧左良玉推薦給了總兵尤世威,這一去,就把他善於專研的本事發揮到極致。
明末遼東軍的特色就是“邊兵善走”。
(打仗不咋地,逃跑還不錯)
意思就是擅長遊擊,敵進我退這手玩的66的,一看有危險馬上逃,猾的和泥鰍一樣。
而那個時候皇太極目的也不是為了攻擊而是圍點打援,目的是消耗明朝的有生力量,在大淩河打了很長時間,戰略目的達到就撤退了。
這就是左良玉運氣好,在東林大佬侯恂和其他人運作下,一個只知道敵進我退的人,居然在戰後成了戰功第一!
然後,然後,左良玉就一路升上了總兵,就此一飛沖天!
成了總兵之後的左良玉,並沒有在遼東待多久,而是被明朝派去對付農民軍,就此開始了他挾寇自重的軍閥生涯。
因為東林背景,左良玉是要啥有啥,銀子沒有給,糧食沒有給!
而他要做的也很簡單,不斷擴軍,不斷打游擊。
當然正仗也有,不過就是打不完農民軍,因為農民軍沒了,他這軍閥還需要存在嗎?
如果要評價左良玉是誰的軍隊,準確的説,他不是明朝的軍隊,而是東林黨的軍隊,因為只有他恩人户部尚書侯恂能指揮的動左良玉。
而左良玉和東林黨做的最大惡事也是在所謂對抗農民軍時期發生的。
(義軍那是打不贏的)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兵進河南,朝廷派侯恂督師,恩人在前,左良玉不得不聽調,於是他也率軍剿匪,打來打去打不贏李自成。
東林黨的黃澍當時鎮守開封,他怕死或者説別的原因,居然下令崛堤,將黃河大堤給扒開了。
最後結果就是,農民軍沒死多少,黃河氾濫卻淹死了百萬人。然後這下令扒開黃河大堤的黃澍居然跑路了,臨走之前,還搶劫了開封府,
在這不得不説一句,這就是所謂正人君子東林黨,最後黃澍在侯恂刻意保護下居然屁事沒有!
>“黃澍倡決河之議,使汴百萬生靈皆殞,罪在萬世。”
這黃河一氾濫,農民軍那兵源就更多了。無數沒飯吃的都找李自成混飯吃,最後李自成兵力越來越多,然後就是進軍北京被。
而東林大佬侯恂就更不要臉了,李自成一來就投降大順,還當上了兵府大堂,也就是大順政權的國防部長。
>“凡受賊偽命諸臣,親見其貼欽授銜於門者,開列於後;稍屬風影,概不敢列……兵政府大堂侯恂,少堂楊士聰。”——《國難睹記》
寫道這裏我很有氣,不過先説這人渣侯恂的後續我們再説左良玉當時在哪!
這人渣侯恂,將東林本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投降李自成沒多久,李自成就兵敗逃跑了。
侯恂也一路逃跑,他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投降過李自成,就沒去南明,而是到處遊蕩,最後回老家隱居。
在天下大勢確定後,還讓兒子侯方夏、侯方域參加清朝科舉,讓小兒子侯方策加入清軍,混着混着兒子都升官了,他也因此得到了大清賞識,獲得封賞!
(投降是大多數東林的選擇)
只是這封賞,感覺有賣國求榮即視感,這侯恂還有東林黨,他們就是無間道!
那麼在左良玉恩公侯恂投降的時候,左良玉在幹嘛,這就值得研究了。
按理説恩公有難他要幫忙啊。
可左良玉看名字是良人美玉,卻從來不是好人而是一個精於計算的武夫而已。
這時候的他,因之前朱仙鎮會戰一敗塗地,被李自成打怕了,一路逃跑退到襄陽,當李自成圍攻開封時,面對朝廷無數求援,左良玉就是不動,反正打死也不進兵就是了。
當時李自成圍攻開封,開封比較難打,再加黃河決口,農民軍也有損失。
於是李自成想,要不捏軟柿子打,於是又盯上了左良玉,就派軍攻打逃到襄陽的左良玉,果不其然,這左良玉真不負所望。李自成大軍一來,打一仗後,左良玉慘敗,然後帶着殘軍敗將又跑了,這次派的更遠,直接跑到武昌。
(去武昌繼續打劫是左良玉的選擇)
最後看武昌這地不錯,錢多,左良玉就又玩起了挾寇自重戲碼!
先敲詐駐藩武昌的楚王朱華奎,後來覺得錢不夠又劫掠武昌。
撈了無數錢財糧草後,他也不幹正事而是帶着錢又跑了,跑到更遠的大後方九江,招兵買馬20萬以求自保!
左良玉這一撤退,就讓張獻忠找到機會,明末反王都是人精,一看武昌無人駐守,馬上派軍攻武昌,武昌被攻下不説,連楚王朱華奎一家也被張獻忠給逼着跳了長江。
這就讓崇禎大發雷霆了。
於是他就下詔讓左良玉領軍從九江出發攻打武昌張獻忠,左良玉那時候也不敢太得罪崇禎,於是就派軍和張獻忠墨跡墨跡,不痛不癢意思了一下,一看打不贏,就撤退了。
張獻忠拿下湖廣之後,也沒想在湖廣多待,於是就派軍西進跑四川了,左良玉猴精猴精的,一看張獻忠進四川,馬不停蹄就攻武昌,再次佔領了湖廣。
等左良玉趁張獻忠進軍四川機會佔據湖廣的時候,其實明朝已經快滅亡了。
當時李自成大軍正在去北京的路上,面對大軍壓境,崇禎下詔天下勤王。
(崇禎的無奈)
作為明朝將領,實際軍閥的左良玉也收到了詔書,他看着這詔書又開始算計,去還是不去是個問題。於是他就算計來算計去。平衡來平衡去,最後給崇禎回覆談條件,説要這要那!
崇禎沒辦法全答應了,左良玉被封寧南伯,兒子左夢庚被封平賊將軍,許諾世代鎮守武昌。
得到這一切之後,左良玉還是沒出兵,為何!
除了他自己不想之外,其實他對自己手下的控制力也不足,他就算要進軍北京,下面人也不敢跟李自成打啊。
然後,拖延日久就聽到北京傳來消息,崇禎掛樹上了!
也就是説,左良玉在接到詔書後,權衡了幾個月,要了無數封賜最後還是沒有率軍勤王,而是選擇了作壁上觀!
最後北京被攻陷,李自成當了皇帝,他又害怕了,覺得還是有靠山比較好,於是他又在部下脅迫下選擇跟南明混,最後就是在南明朝廷那的無數勾心鬥角,最後大家一起完球!
他最後的結局也是在內鬥中結束,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最後病死於九江舟中,隨後左良玉子左夢庚率所部降清。
反正每次寫明朝末年都有點鬱悶,給我最大感覺就是,這那是一個朝廷,完全都是無間道,文臣和皇帝玩無間道賣國,武將和皇帝玩無間道也在賣國。
最後賣來賣去,唯一能依靠的居然是流寇出生的李定國,真尼瑪諷刺啊!
參考數目:
《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