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近代的亞洲,為何只有日本能跟上世界的步伐?運氣只是一方面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在廣袤的亞洲,日本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雖然在外貌同為黃色人種,但在意識形態上更接近於西方,“脱亞入歐”也因此成為近代日本的文化符號和追求目標。

十九世紀後半段,幾乎整個亞洲都淪為西方列強們殖民奪利的樂園,唯獨日本卻能獨善其身,併成功進入“強國俱樂部”。從受掠者逆襲為掠奪者。


1914年亞洲殖民地分佈

為什麼連自詡天朝上國的大清都沒能做到的事,反而被小小的日本國做到了?

運氣的因素

清以前的中國各個朝代對於日本,都是仰慕和模仿的存在。特別是隋唐時期,屢屢派出大規模的朝貢和學習團隊。


鴉片戰爭

進入到十九世紀,日本同清朝一樣都維持着千年不變的封建制度,並先後受到來自西方的侵襲。有所不同的是,清朝雖已沒落,但仍是世界上不可忽視的經濟體。茶、絲綢、瓷器在西方廣受歡迎,以至於大英帝國年年對清形成鉅額貿易逆差,並試圖用高利潤的鴉片進行彌補。相比之下,日本的貿易地位似乎是可有可無。

雖同為受掠國,清朝的吸引力和必要性要遠高於日本,這也使它成為列強集火搶劫的主要目標。換句話説,一衣帶水的鄰邦,為日本擋了槍。


蜕變的起點

當對清朝的掠奪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時,缺乏資源的日本並未能引起列強們的關注,直到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改變了日本的國運。

1853年一支只有四艘軍艦組成的小型艦隊,出現在江户灣(東京灣)的海面上。艦隊首領美國海軍准將馬修發出最後通牒:“要麼開國,要麼開火”。


黑船事件

面對着堅船利炮,自知不敵的幕府政權並未表現出任何跡象的“武士道精神”,而是毫無節操的迅速妥協,同意將開放港口通商,為美國艦隊提供淡水燃煤及糧食蔬菜,隨後英、俄等國跟風而至,陸續簽訂類似的親善和約。

日本並未如大清般拼命鄙視和排斥外來力量,而是承認對方的強大並予以有限度妥協。在絕對實力碾壓下,這種喪權辱國(審時度勢)的舉動,結果是最大程度保存了自己。


暫時屈服的背後是努力追趕

由於黑色鐵甲艦給日人造成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亦稱之為“黑船事件”。該事件對日本的影響是顛覆性的,除了被迫開國,虛弱無能的幕府也受到反對力量的羣起而攻,最終還政於天皇,建立起君主立憲集權制度。

明治維新

日本率先在亞洲架構起更貼近西方、也更加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國家框架,強大的西方讓他們意識到更先進模式的威力,這也促使其摒棄沿襲千年的舊俗,意圖成為與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同樣意識到西方威脅的清朝,發起洋務運動甚至比明治維新還早八年,為何明治維新大獲成功,而洋務運動最終夭折?

國家層面。洋務運動緣於封建掌權者的自救,他們妄圖保留原本的體制,只是學習洋人的技術挽救自己,即“中體西用、師夷制夷”。但封建制度對資源的強權壟斷和資本主義要求資源分配的自由競爭,本就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反觀日本,維新時已模仿西方建立了適合資本發展的制度,做好了上層建築的準備。


思想。中國曆代統治者對於思想控制大都嚴苛,以清朝為甚。他們在幾千年來苦心經營的封建思想體系,恰巧成為變革的最大阻礙。因循守舊根深蒂固的觀念,使中國的變革經歷更多彎路:“由洋務運動單純引進技術,到戊戌變法認為立憲方能挽救國家,再到五四時期領悟到國家的改變起于思想的改變。”然而為時已晚,差距已被拉開。

相比日本在思想上的轉變迅速的多,承認差距並勇於改變。誰強大就跟誰學,正是這種看似卑微的強者文化,讓他們脱離了抱殘守缺的固執。

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任何變革都離不開人,這才是真正的基點。清廷自救行動的範圍,僅僅是上層掌權者、幾十上百個外派留學生、以及數量有限的新式學堂,億萬民眾仍處在矇昧麻木的狀態,他們只能是變革的看客。單靠少數精英改變龐大的中國,這股力量實在過於單薄。

日本不同,小小的國土上遍佈五萬多所小學作為開蒙的起點,灌輸一切利於國家的元素。大批民眾被鼓勵參與改革,拉入產業體系讓其成為真正受益者,進而成為積極的擁護者。這種全民自發性的改革熱情,凝聚了整個國家的力量,鑄就了日本的成功。


1894年,甲午海戰的勝利拉開了日本崛起的序幕;十年之後日俄戰爭的勝利,讓西方國家承認了日本的實力,並將其納入強盜團伙。

用了不到五十年,日本終於跟上了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