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側記丨這場科技盛會上,中國科協主席與11校大學生談了這些事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經典

現代快報訊(記者熊平平阿里亞)6月,湘江水盈,兩岸青綠,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湘遇”長沙,百位兩院院士專家共同為科創中國貢獻智慧。

作為我國科技領域高層次、高水平、大規模的科技盛會,6月25日,中南大學毓秀樓迎來了中國科協年會的“經典傳統項目”——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與湖南11所高校學生進行見面交流。

萬鋼主席親自下場,和年輕學子交流、談心、合影留念,以自己在高校、企業、科技行政部門的學習工作經歷為例,為青年學子們答疑解惑。這場見面會上,他和青年學子們聊了哪些內容,碰撞出了怎麼樣的火花?

大學生如何以“四個面向”引領科研之路?

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面向”融科技、經濟、國家、人民於一體,為我國科技創新舉旗定向。

現場學生提問,青年學子如何在具體學習工作中以“四個面向”引領科研之路?

現代快報記者現場注意到,對於學子們的這一疑惑,萬鋼的回答十分巧妙,他以個人求學、工作經歷、母親教導及馬燈故事,將人生道理娓娓道來,激勵廣大學子要一直保持學習的狀態、刻苦鑽研的精神,腳踏實地在崗位上奉獻。

“萬鋼主席提到他在德國留學時,學校老師讓他手工打磨多面體體驗鉗工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一名在場聆聽見面會的學生告訴記者,學習不能離開實踐,要在幹中學,也要時時刻刻都保持學習的心態。

萬鋼説,當大家走上科研生涯,要有雄心壯志,但是一定要抱着平常心,從基礎做起,從零開始走好自己的第一步。文科生如何做好科技創新?

有的同學疑惑,人文社科類學生該如何培養科學興趣和科學思維?

萬鋼回答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屬於科學範疇,科技創新不只是理工科的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是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和理是相融的,科技創新也應是文理一起全面的創新。

萬鋼回憶道,當年自己從當校長第一天開始,就給同濟大學通識課提出了一個要求——從低年級開始,理科學生必須要學一門文科課程,文科學生也必須學一門理科課程。

萬鋼進一步指出,對青年學生而言,理工科學生要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人文社科類學生可以結合日常愛好與所學專業培養科學興趣,比如,看看科學家之間有趣的交流,思考一下如何用人工智能演繹古典音樂等等。不論文科生理科生,都要堅持求真務實、實事求是,保持好奇、不斷探索,才能讓創新創造的活力不斷迸發。

軍校學子如何更好地科研報國?

有軍校學子提問,作為一名軍校大學生,應該如何投身科技報國和科技強軍?

萬鋼表示,科技成果轉化要同國家發展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適應,軍校學子要積極投身國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萬鋼還鼓勵軍校學子在刻苦學習之餘,要多和其他學校的同學們多交流,鄰居學校互相來往,豐富自己的學生生涯。

科技創新如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雙碳”目標的時代背景下,減少碳排放已經成為共識。現場學子提問,科技創新如何更好地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萬鋼表示,實現“雙碳”目標,就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着力依靠科技創新和進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的質量,從供給側、需求側以及體制機制等進行全方位優化。萬鋼説:“例如供給側,要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供給體系,意味着必須提高對氣候氣象的預見性。”

萬鋼説,“雙碳”目標實際上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是帶動全局發展的戰略,今後大家的職業生涯會有很多工作要圍繞“雙碳”開展。

高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如何服務鄉村振興?

對於這一問題,萬鋼結合農業科技人員為涼山彝族人民養殖的黑山羊驅蟲的故事,勉勵青年科技工作者走向農村、紮根基層,用自己的實際本領為“三農”服務,助力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萬鋼説,當大家的科研創造了新的科技走向農村,為農民創造利益的時候,一定還要記住技術後面還有很多配套的服務,只有做好了服務,才能使鄉村真正振興。

“我希望你們要紮根於農村,要把辛勤奉獻於農村,讓科技成果紮根農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萬鋼説。

(周燁供圖)

(編輯 範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