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虎團隊 虛擬林先生
對於一個現代工業國家來説,石油是十分重要的原料。對於一個維持龐大軍隊的國家而言,石油更是戰略級別的重要資源。日本作為一個蕞爾小國,石油的出產極度稀缺,因此對於二戰時的日本來説,找到穩定而充足的石油供給尤為重要。而在當年,日本人便曾將目光放到了礦產資源豐富的東北上。
1928年,國際間盛傳在中國東北發現了油田的,日本地質學家新帶國太郎便帶領兩名日本人和十名俄羅斯人,沿着東清鐵路到達牡丹江上游探尋石油。不過,在森林裏找了兩個月後,一行人無功而返。
兩年後,在一個美國外交官員的指引下,日本再一次來到東北,在扎賚諾爾煤礦尋找石油。在採取的樣本中,他們發現了石油類的瀝青。這一發現,給了日本一定的信心,他們看到了在東北掠奪的“前途”。於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更加肆無忌憚地在東北搜尋石油。
為此,日本人調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着手行動。不過,縱使他們使用了大量深度鑽探機器,並利用重力探礦、地震計探礦等先進方法,東北的油田看起來依舊是遙遙無期。即便勘探隊探鑽深度已經達到1000米了,日本人也碰觸不到地層中的石油。
在經過多番“努力”之後,日本人開始對搜尋東北油田失去信心。但真正沉重打擊日本人信心的,還有當時流傳的一套學説:中國貧油論。
正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各國對中國石油資源進行多次勘探,其中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參與勘探的公司之一。而它的勘測結果認為:“中國沒有有價值的油田”,鑑於該公司在當時的影響力,“中國貧油論”也由此傳播甚廣。又因為受到這一學説影響,日本石油公司無奈在1940年打消了在東北尋找石油的念頭。
隨後,正如我們所知,日本人企圖在東南亞尋找石油,觸動美國利益,受到美國的石油禁運。再然後,便是日本的孤注一擲——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把自己拉入了死亡的深淵。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是為了石油。
由此可見,在東北開發油田的失敗,給二戰時的日本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最終,這些本該屬於我們中國的油田,還是由我們國人找到了:1959年9月26日下午四點,松嫩平原上一個名為“松基三井”的鑽井突然噴出大量的石油,位於東北的我國最大的油田就此被發現。而它,就是我們熟知的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的出現,打破了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中國貧油論”,而當戰後殘存的日本軍國勢力知道此事後,他們也無不捶胸頓足。須知道,松基三井發掘出原油的深度約在1300米,距離日本人探鑽的深度僅三百餘米。就是這三百餘米,讓日本帝國走向它命中的深淵;但也正是這三百餘米,帶來了我們共和國輝煌的未來。
後來,日本人一直將未能發現大慶油田視為極大的“遺憾”,日本學者也對此進行了許多研究和“反思”。東京工業大學森川清認為,日本之所以沒有發現大慶油田,是因為鑽井技術無法達到大慶油田的深度。雖然1000米和1300米看起來差不多,但在那種深度下,每鑽深一米,難度都會大大增加。
當然,也有學者對此抱有不同看法。中國地質學者黃汲清認為,日本科學家理論上的錯誤帶來了他們的失敗。當時,由於西方國家發現的油田多在近海地區,故而“海相地層出油”理論更為主流。而日本人也認為東北不是海相地層,不會產生大型的油田,因而失去了信心,勘探計劃半途而廢。
但是,不論究竟是什麼使得日本人打消了這個念頭,日本帝國的失敗都是註定的。而我們的先輩,卻在當年被日軍肆虐之地打敗了來犯之敵,並在這日本狂徒的折戟之地,發現了大慶油田,這恰恰説明了我們這個民族不懼來敵、鍥而不捨的精神。
參考資料:
《差300米,也許二戰是另一個結局》宋清海
《日本人為什麼沒能找到大慶油田》蔣耀波
《日本對中國東北礦產資源的調查與掠奪1905-1931》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