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宋的皇帝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經典

為何古代黎民千千萬,而皇帝只有一個?那是因為皇帝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北宋有幾位皇帝可謂極具特色,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橋登基趙匡胤——趙匡胤父子曾受後周恩德,趙匡胤本人也深得柴榮重用,那麼,趙匡胤為何會恩將仇報取幼主而代之呢?這個問題,史學界時至今日仍沒有準確的答案,或是趙匡胤早有異心,又或是“黃袍加身”並不是自導自演的鬧劇。
總之不論如何,五代之後的天下自宋太祖後改姓為趙。
那一年的陳橋,趙光義聯合趙匡胤的一眾親信,煽動軍隊中士兵的情緒,向他們灌輸了“皇帝年幼,政務混亂,我們為國效力無人知曉”的理念,短短一天,就使全軍對趙匡胤上位的呼聲越來越高。

第二天,趙匡胤宿醉未醒,一羣親信來到營帳將早已準備好的龍袍套在趙匡胤身上,齊齊下跪山呼萬歲。相傳,當時高喊萬歲的聲音傳了幾里,趙匡胤只能借坡下驢,説道:“你們自己想要富貴,所以,擁戴我為皇帝,如果你們能聽我的命令我就當這個皇帝,否則免談。”
眾人回覆:“唯命是從!”
就這樣,趙匡胤心安理得的披着龍袍,一行人浩浩蕩蕩的返回開封。開封的禁軍統領是趙匡胤的拜把兄弟石守信、王審琦,看到好兄弟穿着龍袍歸來,自然大開城門表示歡迎。就這樣,趙匡胤兵不血刃的取了開封,天下易主。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史稱“宋朝”、“北宋”。
燭影斧聲趙光義——公元976年,趙匡胤染疾大病不起,病情惡化後召見弟弟趙光義入宮。晉王趙光義進入寢宮後,遣散了其他人,二人單獨在房間裏,外面的人根本不清楚裏面發生了什麼。眾人從窗外看到屋子裏點着蠟燭,隱約能見到二人的影子映在窗上。
起初,眾人見到趙光義猛地站起身來,像是在躲避什麼東西,又聽見太祖拿着斧子猛戳地面的聲音,並且高喊道:“好為之!”。再後來,發生了什麼大家就不清楚了,只是,趙光義踏出寢宮後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繼承兄長的皇位成了宋太宗。

這件事的真相到底如何,如今我們已無從得知,究竟是趙光義逼宮謀害兄長想要取而代之?還是趙匡胤只是在囑咐弟弟後事?為此,後世史學家爭論了千年,仍沒有一個準確答案。筆者在此推測,這件事必定不會簡單,否則,為何二人之間要大動干戈傳出斧子的聲音呢?
倘若,趙匡胤真的是壽終正寢,那麼,趙光義又為何在繼位後三番兩次篡改史書,導致如今我們看到的那段宋史面目全非呢?正因為宋太祖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而太宗又未來得及或不便編造太祖遺詔,故:宋代官修的《實錄》、《國史》和《長編》、《宋史》等書中也就“看不到”太祖的傳位遺詔了。

由天命耳趙恆——太宗的兒子趙恆在小時候曾來到萬歲殿玩耍(此時趙匡胤在位),小孩子天性純真,跑到龍椅前一屁股坐了下去。這件事被趙匡胤盡收眼底,趙匡胤摸着侄子的頭説道:“當皇上好玩嗎?”趙恆答道:“只是聽從天命罷了。”
這位“聽天命”的皇帝在繼承皇位起初勵精圖治,廣開言路,將國家治理得也算井井有條。可惜,趙恆自幼生長在深宮,與自己的父輩不同,並沒有經歷過戰場的洗禮,性格也相對懦弱,所以,在治理國家方面只能説是“中規中矩”,並沒有開拓創新的舉措。
或許,在趙恆看來,只要守住當前的局面,順應天命就是最好的治國之策。可惜,趙恆晚年對“天命”的信奉逐漸到了迷信的程度。簽訂澶淵之盟後,致力於祭祀之事,大肆修建宮殿粉飾太平,製造了一幅天命所歸的假象,卻使宋朝陷入內憂外患之中。

悲天憫人趙禎——趙禎足可稱為古代最仁慈的皇帝,某次,趙禎用膳時嚼到了一顆砂子,被旁邊的宮女看到了,趙禎連忙囑咐道:“這件事可千萬別對其他人講起,否則,是會出人命的。”身為皇帝的趙禎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自己的難受,而是身邊下屬可能遭受的責難。
由此可見,他的確十分仁慈。
關於趙禎的身世,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裏有一種“狸貓換太子”的説法,認為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工於心計的劉氏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而將劉氏立為皇后。

趙禎對讀書人也格外仁慈,某年蘇轍參加科舉,在自己的答卷中寫道:“我聽坊間傳言道,皇上的後宮中佳麗無數,每天沉醉於聲色之中,皇上既不管民間疾苦也從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之策。”考官們覺得蘇轍大放厥詞,純屬誹謗,趙禎聽説這件事後卻並未為難蘇轍。
並且,他還説道:“我設立科考,本來的目的就是引進敢説話的人。蘇轍只是一個芝麻小官,勇敢的將心聲説了出來,應該特賜給他功名。”
參考資料:
『《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