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即將來臨,可謂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準大學生們忙着pick志願、規劃未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站在人生的下一站路口,和師友們揮淚告別。
而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也不由得追憶起自己曾經的校園時光。
北大青年作家苑子豪説:
“徹底告別了校園的生活後,才知道要有很幸運才會遇到這裏的一切。”
很多人,在美麗的大學裏,遇見初戀,結交摯友,或是實現畢生的追求。
如果把人生比作經歷一個個站點的旅程,那麼大學,一定是最讓你難忘的一站。
你知道嗎?
魯迅和妻子許廣平那本甜甜的《兩地書》,以及洋溢着童年歡樂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都是魯迅在廈大任教期間寫的哦!
廈大的魯迅博物館裏,至今還保存有先生的書房和墨寶真跡。
在廈大,隨處可見栽滿鳳凰花的路口,和一座座被人戲稱為“穿西裝、帶斗笠”的奇特教學樓。
什麼是“穿西裝、帶斗笠”呢?
就是這些建築都有着西式的構架、中式的飛檐,據説它們都是由“海歸校主”陳嘉庚先生親自督造的。
這樣的搭配雖然隨性,卻躍動着一種自由的想象力,讓人眼前一亮。
公元976年建造的嶽麓書院,是印在湖大校徽上的“地標”,也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朱熹、張栻曾在這裏論學,康熙大帝曾在這裏寫下御書,直到現在,湖南大學還保留着以“嶽麓書院”為名的院系。
離書院不遠的愛晚亭,始建於乾隆年間,裏面還掛有毛澤東手跡的《沁園春·長沙》。
每到秋天,亭邊楓林被染成醉人的酡紅,讓那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也有了真實的意境。
大學裏的近春園,是朱自清曾經寫下《荷塘月色》的地方。
每到夏夜,迷離的月色籠罩園中的蓮池,總能讓人想起文章裏那段優美的形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近春園東側的清華園,曾經是圓明園的一部分。它正門上的“清華園”三個字,據説是清末大學士葉赫那拉·那桐親筆所寫。
如今百年過去,青磚白柱上的筆力依然難掩清雋氣韻,讓來往的行人過目不忘。
閒時來清華走走,看看美麗風景,遇見青春學子,也感受一番校園裏的清正學風,相信你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悟。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前身是戊戌變法時創辦的京師大學堂。
100多年來,這所高等學府裏湧現出的校友,從“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到如今的“病毒逆行者”鍾南山,都是國人心中不斷求索的領軍人代表。
塔裏一級級白色的台階盤旋至塔頂,中間幾乎沒有間歇,如同不斷前行的開拓者,引領着學子們進取的腳步。
“一塔湖圖”的“圖”指的是北大圖書館,它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裏面藏書達1100萬冊。
在書架上隨意翻閲,你也許會不經意“偶遇”上世紀的舊書,上面泛黃的筆記,彷彿在同你訴説着上世紀那些智慧的思想。
校園裏的宣懷大道,化用了交大創始人盛宣懷之名。
走在悠長的大道上,一路可以見到紅牆彩畫的的紫氣東來門、文藝的老圖書館,以及恢弘的現代教學樓,如同一幅古今相容的畫卷在眼前鋪開,讓人瞬間穿越了時光。
圖書館裏藏書豐富,從校史到人文,從國文到外語,它滋養了一代代交大人的靈魂。
錢學森就曾説過:“那時上海交大圖書館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讀報,二是看書……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圖書館和資料館,就沒有今天的錢學森。”
中國美術學院
被譽為“杭州最美大學”的美院象山校區,前身是蔡元培、林風眠先生在西子湖畔創立的國立藝術院。
它由首位榮獲了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中國人——王澍操刀設計,如果你想感受建築與人文的統一,不妨把這裏作為一個窗口。
波浪形屋頂的教學樓,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在蒼穹之下連綿不絕,讓人的神思也跟着飛揚起來;
王澍曾説過:“規劃並建設一個美術學院的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還決定着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並最終影響着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
走進象山校區,你感受到的將不僅僅是藝術,更是隱藏在每個細節裏的設計匠心,以及對學子們寄予的希望。
如今高考在即,很多學子也在為了理想的學校,刻苦奮進,砥礪前行。
這樣的情景, 讓很多人看到了自己曾經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