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正是因為這句話,把理科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讓很多人望塵莫及。
但和理科相對應的文科,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嗎?
答案當然是:NO。
無論是潮流先鋒理科,還是深厚底藴文科,在選擇專業時都有各自的優劣,關鍵是我們如何選擇?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到來,每年高考後的選擇學校選擇專業,又再次被提上日程。
文科在選專業上,是否真的那麼難?我們一定要聽“過來人”怎麼説!
01、選好專業,並努力深耕的楊瀾
説到楊瀾,她的身上有太多標籤:主持人、媒體人、傳媒企業家等。無論哪一種分開來看,她都是成功的。
很顯然楊瀾的經歷,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巔峯。但楊瀾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和她個人的努力離不開。
楊瀾大學選擇的專業是英語,並在畢業時獲得英語學士學位。之後參加工作,也順風順水的她,並不滿足就此為止,而是選擇了出國留學。
當時選擇去哥倫比亞大學,學的是國際事務。談到這段很艱苦的留學經歷,楊瀾也是心有慼慼然。
當時楊瀾已經工作了,要去留學必須要辭職,還要因為工作時間不滿5年要交罰款。
面對這一切,都不能阻止楊瀾想出去的決定。好不容易爭取到了留學名額,一個人來到哥倫比亞大學。
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楊瀾秉着一股勁,努力地讀書,更是在一學期就報了6門課程,其實當時她報4門課程就夠了。
楊瀾就是這麼逼自己努力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她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事務碩士學位。
學成歸來的楊瀾,憑着過硬的專業,逐漸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
誠然,楊瀾在選擇專業上,很有自己的見解,更是在這個專業上深耕,並發展多重職業技能,所以楊瀾是文科生成功的典範。
楊瀾的成功也打開了文科生在專業上的突破,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希望。
02、棄醫從文的魯迅優秀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關於學醫究竟是理科還是文科,並沒有很明顯的界限。但在常理之中,很多醫學專業都屬於理科。
這個就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當年為了喚醒國人,棄醫從文的故事。
其實但凡知道魯迅故事的人,對於這個故事都應該不陌生。所以在此不再述説太多。
魯迅之所以選擇文科,有着當時社會責任感,和他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而魯迅先生在選擇專業上,更多的是和自己的愛好也有關吧,畢竟他後來學文的建樹,那也是響噹噹的。
看完名人選擇專業的故事,我們再回到關於文科,選擇專業是否真的很難呢?其實,文科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當中,都佔據了很大的成分。
無論是以前讀書必備的四書五經,還是後來的文科,其發揮的作用那也是舉足輕重的。
03、寫在最後:文科選專業難在哪裏?
高考即將到來,文科選專業的日程,又再次來了。那為何一再出現“文科選專業難”的呼聲呢?
總結一下,應該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文科可選專業少
當初文理分班時,之所以選擇文科的人,除了興趣愛好外,更多的是覺得比較容易。
可這樣的情況到了高考後填報志願時,就會發現文史類的專業選擇面相對比較狹窄,可選擇的專業也比理科少得多。
二、報考過於集中,熱門專業太吃香
每年的填報志願時,很多家長和考生,很容易盲目跟風。這樣一來,熱門專業就特別吃香,造成了有的專業人數過多,而有的專業無人問津。
多年來加上很多理科學校,也開始在理科之中,設有文科專業。學校和專業,這兩者都想要好的情況,就容易一窩蜂的追逐,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三、考生本身要求過高、附加條件太多
如果説以上兩個因素是客觀的,那麼很多考生有不想離開本省本市,專門看中的就是本地的熱門專業。這個在很多有優秀高校的地區,特別明顯。
這樣一來,各種附加條件一多,又不看自身實力,反而會覺得文科專業選擇太少。
找出文科專業選擇難的原因之後,希望今年的高考填志願時,家長和考生,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
好的專業,並非就有好的就業;好的就業,也可能在四年之後,又變成不好就業。
畢竟如今日新月異,會出現很多新型職位,所以我們填志願時,也要與時俱進,根據自身情況,好好地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對“文科選擇專業難?”,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