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體育校規”引爭議,身體好很重要還要説多少遍?
最近,雲南大學因為出台“最嚴體育校規”,在全網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具體來説,雲南大學規定,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本科所有年級均開設體育必修課,四年總計200學時,體育課成績與畢業證直接掛鈎。這就是説,雲南大學學生如果體育掛科,其它科目成績再好也拿不到畢業證。
新規一出,雲南大學學子首先炸開了鍋。有支持的,有叫苦不迭的,還有質疑學校做法合理合規性的。很快,不少網友也加入“羣聊”,有已經工作的“過來人”表示如果上學時堅持鍛鍊如今體質不會下降得這麼快,也有人建議體育鍛煉不能只從高校抓起……
體測成績與畢業證掛鈎 圖源 中山大學團委微信公眾號
其實,“體育掛科不予畢業”並非雲南大學拍腦袋想出來的規定,而是有我國教育部明文依據。
2007年,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到在接受高等教育時,相關體育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肄業處理。到了2019年,要求變為“不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要求者不能畢業”(此處的合格為60分)。
具體到雲南大學“體育校規”,規定每學期體育課考試內容分成“運動技能+體質測試+平時成績”三部分。據學校老師介紹,只要按時上課、平時稍加練習和鍛鍊,一般學生總分及格都並不難。身體有特殊情況的學生也可以按規定申請免試。
既然如此,為什麼雲南大學此番出台的政策成了一件需要被討論的事呢?
這大概是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體育課都是被忽視的,身體健康是人才必備素質之一的事實也是被忽視的,所以也才有了不少“體育老師的心酸往事”。
“偏食” 圖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 朱慧卿
如此局面引發的後果顯而易見。
今年9月,教育部公佈了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其中提到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等問題。
更直觀的對比是,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1989年大學女子組800米及格線為3分50秒,男子組1000米及格線為3分55秒;到了2014年,這兩個成績變成了4分34秒和4分32秒,分別下降了44秒和37秒。
就算如此,不少大學生在中長跑考試時,依然要為了及格而掙扎。
差不多與“最嚴體育校規”引發關注的同時,在廣州的暨南大學,近3000名學生為了體驗田徑運動員蘇炳添的分享課報名抽籤;而蘇炳添在暨南大學校慶時一句“憑藉自己的努力讓母校成為全國唯一一所‘983’大學(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上跑出9秒83的成績)” 更是全網刷屏。
此外,在今年東京奧運會和西安全運會期間,網友對體育賽事和運動員的高度關注也説明,當代年輕人並非真的對體育不感興趣或者“深惡痛絕”。
只是當要跑、要跳的人是自己時,很多人就面露難色了。
一方面,實打實的鍛鍊是會出汗、會喘、會腰痠背疼的。不少學生打小在舒適中長大,沒受過這種累。
另一方面,多年來重頭腦教育、輕身體教育的氛圍,也讓不少學生從心底就不把體育課當一回事。否則,如何解釋扛得住長期挑燈夜讀,卻跑不下一個800米呢?
正如不少網友所建議,身體素質鍛鍊也要從娃娃抓起。
身體素質鍛鍊要從娃娃抓起 圖源 互聯網
隨着“雙減”政策落地,足球場、籃球館、舞蹈室成了孩子們課後的新去處。在那裏,他們能體驗衝撞,體驗汗水,體驗到生命最原始的活力。如果就此堅持下去,當這一代人成為大學生、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可以擁有更健康的體魄,還能磨礪出更堅強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
在湖南的高校中,有一項號稱“大學四年一定要體驗一次“的活動,是在兩天內徒步行走近100公里。每一次的活動中,都能看到有人一瘸一拐,有人互相攙扶,更有人一邊走一邊抹眼淚。但通過終點後,每個人都笑得很開心,甚至不少人會説“下次再來”。
對這些平日裏埋頭書本的年輕人來説,那一刻,他們深深體驗到,“體育好”也是一種能力,它和“學習好”一樣值得驕傲。
當這樣的觀念成為一種常識,“最嚴體育校規”大概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們也離成功的體育教育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