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像灰塵,再硬的鐵碰上也會生鏽。
哈佛大學對於我來説,是夢裏都不可能出現的場景。我記得網絡上一度被轉發的哈佛凌晨四點半的照片(看下圖),這是讓我第一次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這讓我突然想到,胡適先生的一句話:“閒暇定終身”!你睡覺做夢的時間,可能真是那些優秀人才圓夢的時間。
這個世界最殘忍的真相就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所以我腦子中,一直認為哈佛學霸是不用睡覺的,直到看了哈佛學霸的一天的視頻,我發現盲目努力也不行。
視頻中帥氣、優秀的學霸小哥,一天睡足九個小時,早晨6點半起牀,第一件事就是來到健身房鍛鍊身體。大約用時1小時左右,在7點45分回到寢室洗澡、收拾、吃早飯(重點早飯都是自己做的)。
然後開始做每日計劃,就連刮鬍子、洗澡、吃飯這些細節都在計劃表裏。
這位學霸的時間表大致可以總結成下圖:
你會發現,學霸並沒有因為學習忘了生活,他們更擅長的是抓住每一分鐘,他們更像時間管理大師,把每一分鐘都用在刀刃兒上。
可見,學習這件事,光靠聰明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強大的自律和自控能力,而這也是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性。
心理學實驗:自律的人,更容易成功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經做過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就是自控能力的強弱,會對未來有何影響。
這個實驗的被測試者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讓他們坐在教室裏大約15分鐘,然後在他們面前有棉花糖和曲奇餅乾。
要求是讓孩子等研究人員回來以後再吃棉花糖和曲奇,但能得到多一份的獎勵。當然,很多孩子是剋制不住慾望的。
最終得出結論:兒童時期擅長控制自己,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未來在事業上更容易成功,學業也是如此。
村上春樹的作品深入人心,但很少人瞭解,他每天早晨4點起牀,甚至不用鬧鐘叫醒。衝咖啡吃早餐,然後就進入工作狀態,到天黑就停止,一天要寫10頁小説,每頁有400字,雷打不動。
可見,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上的成功,都離不開自律!
很多人小時候父母總説,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就會後悔。但面對網吧、遊戲和小説,這種短暫的快樂讓你無法自控。最終自己曾經偷過的懶,都被生活一巴掌一巴掌的打了回來。
於是你又把這句話講給自己的孩子聽,結局可想而知。家長該思索為什麼這句話沒作用,其實是沒抓住這件事的根,如果從小孩子就是一個自律的人,能夠延遲滿足,你又何必苦口婆心呢?
如何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一、設立目標,進行拆解
孩子都有“畏難”心理,面對一堆的作業總是無從下手。家長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拆解目標的能力。這是日本著名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的成功秘訣。
山田本一曾在書中寫到,馬拉松比賽時要先看路線,然後把路線中劃上一個又一個的目標,第一個可能是銀行,第二個是大叔,第三個是高樓,這樣拆解成小目標,馬拉松就輕鬆多了。
二、規範孩子的行為
孩子是先有習慣,才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在孩子3-6歲的階段,對於孩子行為上的磨蹭、自己房間總是搞得一團糟、沒有時間觀念的行為,就要嚴加管束。
這個階段下大力氣,日後孩子上小學就能省心很多。李玫瑾教授曾強調,3-6歲是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規來規範行為。
一旦破壞了規矩,就要接受懲罰,這樣才有效果。比如沒收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在懲罰區待上15-20分鐘,這個區域不要有任何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最好就是乾淨的白牆。
三、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朱慕菊女士,曾將兒童自律發展分為4個階段,前道德階段、遵從階段、認同階段、內化階段。不同階段培養方式不同。
前道德階段:是針對嬰兒時期的孩子,此時孩子沒有觀念,不分是非。家長的作用,就是引導孩子做該做的事兒,不做不該做的事兒。
遵從階段:針對的是學步期的孩子,此時孩子還不能獨立離開父母,對父母的話還是“言聽計從”。這個家長也要控制孩子的行為。
認同階段:針對的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此時獨立思想萌芽,已經不能言聽計從。但是對於他們崇拜的偶像會進行模仿,不僅是模仿行為還有價值觀和態度。此時老師就是非常好的偶像!
內化階段:針對5-6歲的孩子,此時他們已經理解規則,並且開始學着遵守,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此時對於家長的監督和控制可能會排斥,所以家長要選擇引導或暗示。
最後分享一句,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他説:“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脱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