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研員要研究什麼 ——問道師大反思教研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中明確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各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教基(2019)14號)提出了“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書育人能力”的要求。這充分指明瞭教研員的職責定位主要是教學研究,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服務教師專業成長。當今世界正處於歷史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化、科技化、數字化、信息化日新月異,同樣也給教育帶來了挑戰。PISA組織研究表明,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基礎教育質量處於領先水平,這完全得益於中國有系統的教研製度。義教版課程標準即將來臨之際,教育的現代化給教研員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新時代教研員更應走在教師前列,要學會研究,才能給教師更好的指導和服務。那麼教研員要研究什麼呢?近日,筆者求師學府,問道北師大,感悟教育的智慧,反思教研員研究之“術”,尋求教研員研究之“道”。

教研員不只要研究課標,還要研究政策。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總綱領,教研員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多依據課標要求,對課標制定的背景及相關政策瞭解較少,導致理解和運用課標理念進行教學指導時容易出現囫圇吞棗的現象,教師理解起來常常是照葫蘆畫瓢。研究教育教學政策或是國際國內相關政策出台的背景有助於教研員開闊視野,深刻理解“立德樹人”的深層涵義,指導教師運用學科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研究教育教學政策才能從歷史的視角和多維度來理解課標內容,更好地幫助教師將課標落地。因此,研究政策是教研員研究教學之根本。

教研員不只要研究教學,還要研究教育。

研究課堂教學是教研員職責所在,但只研究教學還不夠。教研員如果只盯着課堂教學來研究,往往會出現“盲人摸象”的現象,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是局部。學科教學還應追求學科教育,只有懂得教育教學規律,瞭解教育教學的底層邏輯,面對困惑時才能梳理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研究教育是教研員研究教學之保障。

教研員不只要研究本學科教學,還要研究跨學科教學。

對本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是學科教研員的必修課,若只研究本學科,往往會受到很大的侷限。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每個人可以説都是認知的井底之蛙,教研員也不例外。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將自己的井挖得大一點,再大一點,這樣,看到的天空會越來越大。跨學科研究會幫助教研員將自己的井挖得更大,當你看到的天空越來越大,越來越藍時,你對教學的困惑或迷霧就會越來越少。形而下者為之器,形而上者為之道。跨學科研究會使你的“術”越來越清晰,“道”越來越高。因此,研究跨學科教學是教研員研究教學之必需。

教研員不只要研究教師的“教”,還要研究學生的“學”。

教學,指的教和學兩個方面。教研員研究教師的“教”,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學生的“學”上。教學的有效性要通過學生學習的結果來衡量。教研員聽課判斷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是否真的發生,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作為評判標準測評教師教學設計。研究學生的“學”,就要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知識的建構過程及腦科學的知識與規律等與學習相關的諸要素。因此,研究學生的學是教研員研究教學之目的。

教研員不只要研究評課,還要研究評課評價。

評課評價是指對課堂教學點評的自我評價,也就是教研員要反思自己的評課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否有依據。是基於經驗還是基於理論?是盲目的還是理智的?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研究課堂教學點評反思,可以嘗試制定測評量規,可以從內容考慮:今天我用什麼理論進行針對性的評課?從評課技能發展考慮:我已經能做什麼?我如何能夠與需要進行更多提升的教師共享我的技能,以幫助他們?從個人評課策略考慮:我需要做什麼,以便成為更有效率的評課者?量規能幫助教研員實行自評、互評、自查、反思和自改,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專業素養和能力的迭代、創新發展。因此,研究評課評價是教研員研究教學之助推器。

教研員不只要研究課程標準,還要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不斷變化的,課程標準也會有時效性,隨着時代的發展而進行不斷的修正和完善。作為教研員要想持續做好指導、服務功能,就不能囿於課程標準,而要放眼國際國內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客觀地汲取相關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自己獨到的教育教學理念;要用全球性教育發展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信念,秉承“治學修身、兼濟天下”育人理念,傳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研究,必是科學研究才更有效,科學研究離不開課題研究,紮紮實實做課題研究是教研員做研究的首要條件和必要途徑,只有研究才能幫助教研員從“稀裏糊塗一大片”變成“明明白白一條線”。

當然,這僅是一家之言,教研員需要研究的東西很多,基於個人水平有限,頓悟了了,借研修之際,今以記之。(通訊員 張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