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張國華。封面新聞記者粟裕 攝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情況。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張國華表示,各課程標準以核心素養為綱呈現課程目標,以主題、項目或活動組織課程內容,強化學科實踐和跨學科實踐,驅動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深層變革。
張國華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着眼於人的全面發展,描繪時代新人畫像,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系統構建了“五育”並舉的目標體系。語文課程將“文化自信”作為要重點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之一,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歷史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
道德與法治課程秉持“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理念,強化偉大建黨精神、偉大抗疫精神,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要求。地理課程構建了以人類地球家園為主線,以認識全球和區域為知識基礎,以地理實踐和地理工具貫穿其中的內容框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課程在目標與內容架構上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加強了對共通性素養的培育。
他表示,創新性和實踐性進一步凸顯。汲取歷次課程修訂經驗,勞動課程以勞動精神為引領,圍繞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進一步強調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礪意志。數學課程提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通過學科實踐實現其獨特育人價值。
“為增強可操作性,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設計、學業質量標準研製、豐富案例、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細化、強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張國華表示,信息科技課程強調學校信息科技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性,為學生學習提供場地、硬件、軟件、材料和工具等支持與保障。體育與健康課程倡導在應用情境中評價學生習得的知識與技能,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學練活動中實現素養提升。
此外,外語課程充分發揮教學提示的作用,挖掘單元育人價值,通過語言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藝術課程增加了基於核心素養的、具體可操作的過程性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過程多樣化,引導學校和教師對學生作出全方位評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