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1616年,後金建立,雖然與明朝的關係徹底破裂,可努爾哈赤卻罕見地停止了所有軍事行動,要知道在之前的三十五年中,他幾乎年年打仗,草原上就沒有一天安生過,但是從後金建立,三年之內,沒打過一次,他的手下兵將和百姓也得到了很好的休息。
不過,第三年新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把貝勒和大臣們都召集起來,跟他們説,“各位,都吃好喝好了?到了飯後運動時間了,朝大明國開戰!”
一場秘密的備戰隨即開始。為了不讓明朝發現,後金想出各種藉口,大量砍伐木料,就説給貝勒們修馬圈,增加武器裝備,就説把軍隊陳舊的武器都換掉,努爾哈赤還給貝勒們講兵法,算是戰前高級軍官軍事指揮培訓。
眼看到了四月八日,努爾哈赤過六十大壽,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還缺一個出兵的明確目標和作戰計劃,他第八個兒子皇太極出了個餿主意,説撫順的遊擊李永芳開馬市,到二十五號才關閉,咱們先派幾個人扮作馬商混進城,我帶五千兵馬夜裏趕到城下,內外夾攻,撫順就能拿下,到時候它周邊的大小城鎮還不是咱們的囊中之物?
明朝的撫順城總共只有三平方公里左右,屬於瀋陽管轄的一處千户所,雖然兵力不多,卻是遼東重鎮,拿下它,意義重大,努爾哈赤答應照此辦理。
這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戰,努爾哈赤幾乎動用了剛組建的八旗所有主要兵力,雖然他在此之前已經對明朝有了充分的瞭解,可是還是做足了準備,要是打輸了,後金也就不存在了。
四月十三日夜,皇太極的五千兵馬已經埋伏在撫順城下,靜待努爾哈赤主力一到,即吹笳為號,努爾哈赤沒有馬上進攻,而是送入城中一封勸降書,李永芳一邊站在城頭虛以應付,一邊命手下備戰。
然而,努爾哈赤識破了他的伎倆,隨即展開進攻,不到一個時辰,城牆就被佔領,李永芳投降,努爾哈赤除留下一部鎮守外,其餘兵力撒向四野,此一戰打得無驚無險,俘三十萬明朝百姓,獲牛羊等物資無數。
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帶手下兵馬殿後撤退時,得探子來報,明軍正追擊而來,有萬人左右,眾貝勒無不色變,只有努爾哈赤淡定地説,“明軍不是來打仗的,是來做樣子給明朝皇帝看的”。
當下,他命皇太極和代善領兵前去,明軍不動,他們也不動,靜觀其變。又是皇太極,向努爾哈赤建議説,“要是就這麼悄沒聲息地走了,明軍一定以為我們怕他們,要是隨後銜尾追擊,咱們麻煩可就大了,所以,還是要打一下,讓明軍知道我們不好惹,”努爾哈赤覺得也對,就同意了他的建議。
從清朝的典籍記載中可以看出,直到現在,無論努爾哈赤,還是他手下最能幹的代善和皇太極,都抱持着一種心理,雖然瞧不上明朝,可明朝的軍隊在他們心目中仍然是強大的,能攻陷撫順,已經算是大勝,再跟明朝遼東主力硬碰,風險太大,所以,做試探性攻擊即可。
當時明軍依山掘壕,火炮千餘門、火槍齊備,看起來的確是想要大戰一場的意思,可是後金八旗兵第一次衝鋒,就把明軍戰陣衝亂,戰鬥在一邊倒的情勢下很快結束,明軍全軍覆沒,生還者百無一二,而後金僅亡兩名小卒。
在《明史》還有《清太祖武皇實錄》中,都有此次戰役的記載,清朝的普遍看法是,當時風向不利於明軍,使火器反傷己方,而八旗騎兵順勢掩殺,始得大勝,而當時的明朝遼東巡按張銓則認為,是將無戰心,使得兵無戰意,才導致大敗,不然怎麼都不會輸,意思就是這票鳥人本來就是去應付差事的,沒想到後金軍真的打過來,一時間沒有準備,所以才兵敗如山倒。
在我看來,清朝歷史是在胡説八道。當時與八旗兵對陣的遼東主力如果真的有千餘門大小火炮,齊齊發射以後,得多大的風能讓炮彈飛回去炸到自己人?你見過火槍發射以後,子彈往回飛的嗎?有那麼大風,我不信你騎着馬就因為順風,一點事沒有?再説萬人以上的大會戰只死了兩個小卒?牛都吹到天上去了!
最有可能導致明軍大敗的,估計有兩大因素,第一,就在四月十三日,下了一天的雨,雨勢還不小,地面泥土多半已經鬆軟,實心炮彈落地後,無法翻滾,甚至陷在地裏,極大地降低了殺傷力,而明朝的火槍對天氣要求也極高,如果太過潮濕,會有大量無法擊發的可能,邊境武備鬆弛,對武器裝備的保養一定很不上心,本來質量就不怎麼好的火槍,堪用的自然不會很多;
第二,火槍兵面對騎兵時,需要極強的心理素質才不會崩潰,為了能夠淡定地裝藥,上子彈,射擊,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必不可少,而明朝邊境之兵當時久疏戰陣,士兵們連填飽肚子都難,訓練自然不可能很嚴格,這一點,遼東巡按張銓説的不無道理,以疲弱之兵,迎戰虎狼之師,焉有不敗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