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朝那些事裏朱棣盤點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經典

《明朝那些事兒》朱棣並不是一個好叔叔,他的存在對侄子朱允文來説是個莫大的威脅,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本來很放心,他認為自己的孫子可以管理好他留下的基業,朱允文也是這麼想的,但當他真的親政的時候,卻發現他忘記了自己的這一眾叔叔輩,尤其是因為駐守邊關,可以超過一般親王兵力的幾個叔叔,而朱棣就是其中最棘手的一個。

其實朱棣是挺冤枉的,他很想當皇帝,但是他並不想造反,兩者之間並不矛盾。畢竟歷史上造反做了皇帝的大都沒有好的下場,還會失去民心,所以朱棣更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認可,堂而皇之的榮登大寶,可惜現實並不如他所想。《明朝那些事兒》朱棣並沒能安生的度過後半生,因為他的父親,也因為他的侄子。
朱元璋在死前給孫子留下了幾個他所認為的可用之才,這些人都沒有打過仗,卻有不錯的口才,因此也得到了朱允文的認可,但正是這種心態,讓他決定剷除朱棣,在朱允文的概念裏即使他不出手,朱棣也不會心軟,所以他決定先下手為強,朱棣被動了,雖然他很快就反被動為主動,書生誤國也成為了朱允文下台的原因。朱棣如願成為了皇帝,歷史上他也是個明君,明朝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但對於死去的朱元璋和朱允文,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朱棣的故事。
明成祖朱棣功過是怎麼樣的
朱棣明成祖是也,有明第三位皇帝。從其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到駕崩一共當了22年皇帝,年號永樂,因此也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其轟轟烈烈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是非功過。

有人説朱棣是個大流氓,既然有這個説法那麼就説明朱棣生前所做的事肯定是讓後人不齒的。本文就挑那麼一二件事給大家説道説道。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誅九族的罪名,不過自從朱棣過後便有了“誅十族”的新玩法。這還要從一個叫方孝孺的人説起。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謀臣,也是當時的大學問家。按照正常情況知識分子都很倔,當朱棣奪取帝位後要這位大學問家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不僅不寫,而且還在金殿上大哭大鬧,這讓朱棣好沒面子,惹惱了朱棣,要誅他九族,方孝孺以讀書人的氣節説誅我十族我也不寫,一臣不侍二主。就這樣方孝孺的親戚朋友也跟着遭到殺身之禍。“誅十族”的説頭也就是從這開始的。
話説朱棣當了22年的皇帝壞事幹了不少,但也做了不少充滿正能量的事。比如説遷都北京,做皇帝之前他就在北京這個地方當燕王。為了穩定大明的北部邊境,朱棣出於邊境壓力考慮遷都北京,並且五次北征,最後連自己也死在了北征的路上。還營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紫禁城。這個紫禁城的在今天的意義想必就不用贅述了。再有就是在朱棣在即位的第一年就命解縉等人編纂了《永樂大典》。這在文化史上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壯舉。
朱棣作為一代帝王,雖然距離現在已經有好幾個世紀了,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在玩味歷史的同時,還要汲取他的智慧,這樣才能不停留在表面的功過是非問題上爭論不休。
朱棣手下的謀臣有哪些
朱棣的謀臣中最著名的文官是姚廣孝,姚廣孝祖籍河南,本名天禧,後受朱棣賜名為廣孝,在14歲時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他不僅博聞強記、廣交天下名士,且胸懷天下,立志成驚世偉業。洪武十五年他隨燕王到北平,為其出謀劃策,不僅對比時勢建議朱棣發兵南指,且帶兵留守北平助其擊敗李景隆大軍,這期間發機決策、論功應為第一。而後淡泊明祿但仍是朱棣的心腹幕僚,並輔佐太子兼主持編撰《永樂大典》,正是他的這些累累功績,被後人尊稱為奇人、奇才、奇功。
朱棣的謀臣

中最卓越的武將是朱能,朱能最初因其父戰功而接任燕山中護衞副千户,自洪武二十七年起隨朱棣北征,其赫赫戰績表現為:奪取北平九門、兩次大敗朱允炆大將耿炳文,朱棣於東昌深陷重圍時殊死搏鬥護其突圍、淝河戰敗時拔劍而起鼓舞將士戰鬥士氣、隨軍南下相繼擊敗平安銀牌軍及陳暉並奪取泗州、揚州等地,朱棣稱帝后他憑戰績位列羣臣第二受封為成國公並獲賜鐵券,永樂四年他病死軍中,諡號武烈。
朱棣的謀臣中還有宦官,主要是是李興、鄭和。雖然朱元璋時期對宦官控制非常嚴格,但因朱棣奪位時曾得助於宦官,所以朱棣即位後宦官便被委以重任,主要表現於:派遣李興為使節前往暹羅、派遣侯顯為使節前往西域、派遣馬靖為節度使巡視甘肅、指派鄭和下西洋遠航造訪各國。
朱棣起兵反叛為何會成功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1370年受封為燕王,後於1399年發起靖難之役,並在1402年成功即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在位共22年。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了朱棣起兵謀反呢?朱棣起兵奪位的經過又是什麼呢?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了抵禦外侮,將封地賜予藩王,使之坐鎮一方保衞邊疆周全,這其中主要以燕、秦、晉、寧藩王實力最強,尤以燕王朱棣坐鎮的北平曾是元朝舊都、位置險要,這也為日後朱棣起兵埋下了伏筆。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在即位大統後開始着手削藩,周、代、岷、湘等藩王接連被削奪封地,隨後先是派遣布政使控制北平並加強防燕措施,後通過審訊燕使得知朱棣將舉兵謀反,遂發兵逮捕燕王朱棣,朱棣因舊部張信秘密通報得以提前做好反攻計策,並以誅奸臣、靖難之名誓師出征。
在戰事初期,燕軍在北方舊部投靠者甚多的情況下屢戰屢勝,通州、懷柔等地相繼被其攻下,八月又兩次大敗朱元璋舊將耿炳文,朱允炆遂以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征。十月朱允炆親自率兵對戰燕軍,但燕軍再戰再捷,直到圍攻濟南及東昌時戰敗。建文帝三年燕軍再次出征南下,雖然戰局多勝但損失頗多,遂決意改變策略直搗都城,燕軍一路過何福、平安師、揚州,並在六月下鎮江直攻南京都城,朱穗和李景隆降燕,至此南京城被攻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靖難之役開始為什麼失敗
靖難之役的意思是:“清君側,靖國難”。在建文帝採取削藩的措施的背景下,朱棣於公元1399年8月6日發動靖難之役,到1402年7月13日結束。歷時四年從北京打到南京奪取了他大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説起靖難之役的起因還得從朱棣的老爹朱元璋説起。明太祖朱元璋通過農民起義推翻元朝之後大肆分封藩王以保證朱家可以守護政權萬年。因此每個藩王有很大的權力並且擁有自己的軍隊。燕王朱棣是各地藩王中勢力最大的。因此當朱元璋死後對即位的建文帝的威脅也是最大的。
建文帝聽取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開始削藩,先搞定了周王、齊王、代王等幾個勢力比較弱小的藩王。當建文帝部署削掉朱棣時,朱棣經過秘密謀劃打出了“清君側”的口號起兵。
戰爭的第一階段是朱棣的軍隊節節勝利,建文帝這邊由於經過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幾乎沒有可以與朱棣匹敵的人才,所以節節敗退。不過這個階段雙方力量懸殊,朱棣的勝利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第二個階段是建文帝的軍隊取得了一定勝利,使得朱棣能夠守住的地方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州府而已,甚至有一次朱棣差點被活捉,還是靠着其他藩王的救援才脱離了險境。
第三個階段是朱棣採取直搗南京的戰略,直接拿下南京而取得了這場靖難之役的勝利。同時建文帝也下落不明,有人説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總的來説靖難之役爭的都是朱家的江山。
關於朱棣權妃的故事有哪些
朱棣在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後取代其侄朱允炆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他在即位後不僅大力發展明朝政治、經濟,還多次征戰蒙古、派遣鄭和七下大西洋,雖然功過參半,但他仍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也正是因為這些豐功偉績使他的感情生活被掩蓋。其實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朱棣權妃的跨國之戀十分感人。

永樂六年,明成祖朱棣命使臣攜帶花銀、熟絹等賞賜出使朝鮮,作為回報,權妃等五名朝鮮秀女被選出並獻給朱棣,在她們入宮後權妃被冊封為賢妃,其父被授予光祿寺卿,其他幾位妃子及其父親也均被冊封並賞賜官職,但這其中屬權妃最受朱棣寵愛。在朱棣權妃第一次見面時,權妃的淡雅清麗、聰慧美麗便深深地吸引了朱棣,其特長吹簫更是讓朱棣神魂顛倒,於是權妃被冊封為為眾妃之首,主管後宮之事。
提到朱棣權妃就不得不説起她隨朱棣征戰蒙古的二三事,自從明朝建國以來,其邊境就一直受元朝殘餘勢力的騷擾,永樂七年朱棣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征戰蒙古,權妃隨侍左右。在明軍獲得第一次對戰勝利後,權妃吹奏起長蕭,一時間曼妙蕭聲傳遍千里草原,朱棣聽聞更是精神抖擻並率明軍趁勝追擊將阿魯台大軍逼至大興安嶺,至此明軍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在返至山東臨城時,權妃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身亡,年僅二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