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篡位登基以來,勵精圖治,此時已經兵精糧足。
於是,完顏亮親自領軍,率軍60萬,分三路大軍南下,企圖一舉吞併南宋,以實現其“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峯”的心願。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戰爭卻是他的不歸之路。
這一年,南宋皇帝依舊是宋高宗趙構,而抗金名將岳飛卻已經死了將近20年,南宋軍隊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將領,軍備廢弛,士氣低落。更為要命的是,南宋朝廷的當權者們,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兩派爭執不休,而真正能夠用於軍隊建設的積極建議卻沒有多少,更多的是當權者們的爭權奪利。
金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臨安之後,宋高宗趙構立馬慌了神,當年的靖康之難,讓這位偏居一隅的皇帝嚇破了膽,聽到金軍再次南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像當年那樣逃到海上去。還好,這一次他身邊有一些高明之士攔住了他。一看到自己逃海避敵的想法被大臣們阻止,不可能實現了,於是宋高宗趙構只能無奈的調兵遣將,企圖阻止金軍南下。
於是我們的主人公虞允文就這樣被宋高宗推上了戰場,虞允文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後,自幼便有才名,七歲能作詩詞,宋高宗紹興24年中進士,從此開始走上官場。虞允文雖然是一介文人,但是卻能挽強弓、拉硬弩,是少有的能文能武的良臣。
面對金軍的大兵壓境,淮西守將王權竟然不戰而逃,如此一來就使得前線的宋軍羣龍無首,宋高宗無奈之下只得命令蕪湖守將李顯忠接管淮西兵馬,前往採石磯前線抵禦金軍,為了表示對李顯忠及前線將士的支持,宋高宗便派遣當時擔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前往採石磯前線,代表皇帝慰問前線將士。
虞允文在接到命令之後,馬不停蹄的就趕往前線,竟然先一步比主將李顯忠先到了採石磯。宋軍主將雖然沒到,但不代表着對面的金軍會等着你到來之後才開戰。虞允文到來之後,發現駐守在長江北岸和州的完顏亮,已經開始準備登船渡江。
虞允文雖然是一介文人,但是卻也不能坐視不管,此時宋軍羣龍無首,一旦金軍渡江,那麼連打都不用打,宋軍就會一觸即潰,值此危急關頭,容不得人細細思量,於是虞允文主動擔當起了主帥的大任。
他這一舉動可嚇壞了他周邊的隨從,自己的大人是正兒八經的文人,怎麼能帶兵打仗呢?更何況海陵王完顏亮率軍親率大軍20萬渡江,後續還有40萬大軍飛速趕來,而宋軍方面因為主將王權的不戰而逃,許多士兵也跟隨王權逃跑了。
虞允文在匆匆整頓完軍隊之後,先是慷慨陳詞了一番,正所謂,國家將亡,匹夫有責,更何況你們是駐守前線的士兵,若打退了敵軍,人人具有封賞!
不得不説,文人出身的虞允文確實能夠煽動人心,一番演講下來,説的是羣情激昂,士兵們士氣大振。
沒過多久,金軍開始渡江,虞允文不避箭矢,身先士卒地衝在最前線。因為金軍都是北方的旱鴨子,船隻遠遠比不了宋軍的精良,於是虞允文先是命令使用南宋最先進的“神臂弩”射擊金軍,等金軍船隻靠近之後,就下令撞擊金軍船隻,因為金軍的船大多都是落後的木製大肚子船,被宋軍的船一撞就沉,而金軍又大多不習水性,淹死者甚眾。
採石磯一戰,因為虞允文的指揮得當,金軍主力損失殆盡。但是雄心勃勃的金主完顏亮卻並沒有放棄渡江的決心,他一面準備下一次的渡江,一面對不積極作戰的將領連坐式殺頭,一時間金軍人心惶惶。
要説這完顏亮也是運氣極差,在前線遭遇失敗還不算完,好巧不巧後院起火了,原來完顏亮是篡位登基,並不是正兒八經的繼位皇帝,雖然經過這麼多年的勵精圖治,使得金國逐漸強大,但是金國國內反對者還有不少,這一次看着完顏亮親自領兵外出的機會,留守東京的完顏雍聯合女真貴族發動了政變,當上了皇帝。
面對後院起火的局勢,完顏亮似乎並不在意,畢竟他手裏還有60萬大軍,等滅了南宋揮師北上,完顏雍的兩萬留守軍隊根本就不是對手。但是他忽略了前線將士的心理,在南宋軍隊“神臂弩”的打擊下,金軍已經喪失了很大的鬥志,衝上前線不是被射死就是被淹死,而後退又會被完顏亮處死,如此一來還不如奮起一搏,反了完顏亮,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豈不比在前線打打殺殺的強。
於是兵部尚書耶律元宜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動了兵變,率兵包圍完顏亮營寨之後射傷了完顏亮,然後當晚就勒死了完顏亮,就這樣一代雄主,竟然間接死於一介文人之手,實在令人意外。
此戰之後,金國再無力大舉南下,與南宋維持了近四十多年的和平,南宋則趁機收復了兩淮地區,軍民士氣為之一新。
完顏亮死後,金軍退兵。金國雄才大略的海陵王完顏亮,兵強馬壯來勢洶洶,反被一個文人打得過不了江,甚至還因此而後院起火,死於非命,實在是令人唏噓。採石磯大戰,也因此成為虞允文的成名之戰,讓他一時間聲名鵲起,名滿天下。
戰後,虞允文受到了宋高宗的嘉獎還有整個朝廷的肯定,不到一年時間,他升任川陝宣諭使,任職期間,虞允文與大將吳璘共謀進取,收復陝西數處州郡。之後他的仕途便一路青雲,於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乾道八年(1172年)受封雍國公,封公兩年後去世。
虞允文姿貌雄偉,慷慨磊落。一生出將入相,功勳赫赫,史稱其“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