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評論員 文和刀
據澎湃新聞報道,這個招考季,多所高校,土木、建築、機械等傳統工科專業招生分數線出現波動——與“智能”“大數據”等相關的新工科大熱,傳統工科遇冷。這一現象引發了熱議。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朱合華教授表示,我國智能建造人才需求迫切,建議優秀的學生眼光放長遠。
【1】
不可否認,傳統工科與新工科近年之境遇,幾乎呈現一種“此消彼長”式的關係——有志於投身工科的學生不能不在二者之間做個權衡,要不要擁抱互聯網技術,給就業上個“雙保險”?
“智能製造”肯定得是充滿希望的新興科技,沒有“智能”的“製造工程”莫非就是墨守成規的老一套?“土木”讓人想到塵土飛揚的工地,心生對“搬磚”的抗拒;“大數據”則容易讓人聯想起許多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產品,似乎是個充滿朝氣又光鮮亮麗的方向......在朱合華老師的觀察中,學生選擇專業主要受對社會大環境印象的影響。
一知半解,粗讀字面,許多人對專業的理解就此停留在了“刻板印象”的層面上。這類印象確有浮淺、表面之嫌疑,但也能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各專業此前的某些工作場景。
只是,以前的工作場景,未必仍會是將來的工作場景;不在名稱里加入“智能”的專業,也未必等同於自甘落後的笨蛋。
要給“智能熱”祛魅,我們得問,新工科和傳統工科到底有什麼區別
——新工科從何而來,傳統工科為何而留,又為何沒有直接改造傳統工科為新工科。
【2】
事實上,新工科與傳統工科從來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人皆知,智能運輸工程、智慧林業等新工科專業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工科專業相結合,這當然是一件美事,是時代前進的方向。那麼,何不直接讓傳統專業通通“轉型升級”一步到位呢?
想改造傳統學科,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怎麼排課的問題。
想額外學互聯網技術,技多不壓身,那就加課唄——可是學分是有限的,學時也是。本科教學的學分上限與學年長度都有其規定,自然不能擅動,亦不能讓學生比同學晚畢業。
要想在學分學時有限的基礎上添加偏計算機類的課程,就得砍掉一部分傳統課程——而這可能就涉及到本專業的核心或者説專精。北京交通大學12年前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困境,既想保留鐵路運輸、交通工程等傳統特色,又想適應未來智能化發展。保留多少,這確實得做選擇。
別誤會,選擇從來不是非此即彼。我們大可以分出兩撥人,讓他們分別試試看。於是,“智慧+”作為一種新方向誕生了;與此同時,傳統工科並沒有消失。
類比而言,“智慧+”工科和原有傳統工科專業就像兩個一起向前跑的同學,只是一個被要求步子邁得大點,一個則謹記步子邁得穩點——沒錯,在向“智能化”終點邁進的賽道上,傳統工科也在奔跑,只有速度的區別而無方向的區別。
學校選擇派出這兩位選手,就像採取不同的策略。策略只有偏重的不同,但都可以説是穩中求勝。只要能夠跑贏“時代”,大家都是贏家。
這一點偏重真的很重要嗎?暫時跑在前面的“智能+”,優勢會逐漸轉移,直到消失嗎?
【3】
今年,有三十多個全新專業被納入高校2022年高考本科招生計劃,與“智能+”“智慧+”有關的專業佔了近1/4。而在今年高考前夕,百度發佈的十大熱度攀升專業榜單上,“人工智能”位列第一,且已三年蟬聯熱度增幅最高專業。
新工科的報考熱潮,至少説明一點,那就是“人工智能”等等新技術在生活中,其應用已經相當廣泛、其價值所獲認可已經相當普遍——這新技術已經沒那麼新了。它像一個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很快就會加入生產的主力,即將負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智能控制、大數據分析與決策等人工智能專業所教授的技術都有着廣泛應用場景,其就業前景被許多人一致看好。人工智能如今“萬金油”式的江湖地位,正如二十年前受到熱捧的計算機專業、英語專業一樣——它註定因其極廣的應用前景而迎來一個熱度上的巔峯,也註定因為太過泛用而終將走向與其他學科其他技術深度交融,這樣才能得到新的突破。
如今的計算機技術、計算機專業已經化身為無數種模樣: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安全……“計算機”三個字不在名字裏,但已無處不在,散作滿天星。
而也許有一天,人工智能也將走上類似的旅程,成為基石而非點綴。到那時,專業無需再冠以“智能+”的名頭,而一切都已自然而然地智能化。
學科永遠在動態調整,“網絡+”“智能+”等等前綴的大面積掛牌再摘牌,將見證技術更迭與時代變遷。
【4】
與其用責備的語氣批評年輕的學生、急切的家長盲目膚淺,只知道追趕潮流,不懂得學科發展規律,不瞭解國家大政方針,倒不如找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法子來幫助他們有所瞭解。
許多考生無暇深入探知真實的就業情況和工作場景,更有甚者,無暇深入探知自己的內心,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興趣。一切僅僅只因囿於考前時間精力緊張,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朱合華老師有一言講得很好:“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曾經的熱門專業也會“降温”,唯有興趣‘常青’。”他希望青年人獨立思考,基於興趣這一核心追求夢想。這當然並不僅僅基於理想主義,還有其現實意義——興趣能帶來持久的前行動力,讓你在行業裏越走越深、越走越遠。
想要幫助青年學子們找到航行的方向,及早在中小學階段引入職業規劃教育、素質教育、興趣教育相關教學才是正解,並且其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到了大學階段,一些學校將專業方向的選擇放在大二及以後,例如北京交通大學把“智能+”專業納入大類招生範疇,大一時給學生展示專業特色,讓學生大二時再對專業方向做選擇,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令青年學子們追尋自己想要的風景,併為他們照亮一片迷濛前路,這遠勝過一切以前程為名的説教。
【結語】
毋需為傳統工科所謂的“沒落”而焦慮,也毋需因新工科所謂的“風潮”而盲從——我們的國家正在迎來從“製造大國”“網絡大國”向“製造強國”“網絡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無論是在製造業工業技術方面,還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方面,都有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華為、騰訊等信息類企業開始將其業態向新基建領域佈局,中國智慧城市不斷推進,人類正在向極地、沙漠、深海和太空進軍......
傳統工科以數學、力學、工程科學與技術等作為支撐其獨立行走的骨架,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為其再添上騰飛的翅翼。
古老的工科,也會永遠年輕。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