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標收藏的情結
2016年下半年,《青島捲煙廠煙標集(1919~2006)》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集了青島捲煙廠80多年間的192個牌號1156枚煙標及有關史料,是該廠第一本完善翔實的煙標集,可謂內容全面、觀點新穎、裝幀精美。中國煙草博物館和青島圖書館高度評價並收藏了這本富有史料價值的書籍。
很難想到,這本厚437頁、重約2公斤的煙商標集,竟是由該廠年近古稀的退休幹部趙玉華和其丈夫蘇家良歷時六年編寫而成的。
翻開煙標集,只見扉頁上寫着:“謹以此書獻給我們深情熱愛的青島捲煙廠。”這句話説明了作者編寫此書的初衷和目的。
1968年,高中畢業的趙玉華進了青島捲煙廠。從車間到機關,從工人到幹部;從知青辦到企管辦,從計劃處到信息中心,她在每個崗位上都能幹出名堂和成績。
趙玉華很早就瞭解“青煙人”對有一本企業自己的煙標集有多麼渴望,知道企業曾組織編寫而未出成果,她曾暗下決心編寫煙標集,為此也蒐集了不少煙標,但終因工作太忙而難以顧及。退休時,很少掉淚的她在歡送會上淚如雨下。她説:“總覺得煙廠給自己的太多,自己給煙廠的太少,留下了遺憾!”她所説的遺憾,其實就是指編寫煙標集這件事。
退休後,趙玉華把自己的想法跟蘇家良一説,立即得到喜愛收藏的蘇家良的理解和支持。在2010年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裏,趙玉華夫婦邁上了編寫煙標集的漫漫征途。
老兩口知道,蒐集一般煙標可以要和撿,而珍貴稀缺的煙標就只能靠買了。老兩口幾乎天天上網尋找和購買煙標。全國各地舉辦的大型煙標交流會和拍賣會,他們幾乎每次都參加。在江蘇南京的一次煙標拍賣會上,趙玉華用1300元錢拍下一枚較為罕見的煙標。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對那些實在買不起的煙標,趙玉華只好和煙標主人商量,採取拍照或掃描的辦法留下樣品。
四次英國之行
據《青島捲煙廠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該廠生產過81個牌號的捲煙。數量雖不多,但由於年代久遠,蒐集這些煙標及其資料,難倒了不少煙標收藏界的“英雄好漢”。青島捲煙廠當年組織編寫未成,這是一個重要原因。現在這個難題又擺在了趙玉華夫婦面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英國工作的女兒蘇波幫了大忙。
蘇波得知父母的難題後,提議先向總部設在倫敦的英美煙草集團(其前身英美煙公司曾於新中國成立前在青島設廠生產捲煙)求助。於是趙玉華夫婦滿懷希望,於2011年第一次來到倫敦。蘇波把父母寫的信譯成英文寄往英美煙草集團,沒想到很快得到回信説當年在華企業的煙標資料已經銷燬。
趙玉華夫婦乘興而去敗興而歸。2012年,蘇波得知,英國煙標收藏傢俱樂部將於當年6月份舉行年會,同時舉辦煙標交流會和拍賣會。於是趙玉華夫婦第二次來到倫敦。這次倫敦之行收穫頗豐,趙玉華不僅買到了許多珍貴煙標,還結識了英國煙標收藏傢俱樂部秘書長,併成為該俱樂部成員。回到國內,在女兒的幫助下,趙玉華與英國煙標收藏傢俱樂部建立了經常性聯繫。
2013年春天,趙玉華得知,一位名叫丹尼爾的英國煙標收藏家有英美煙草集團當年在華企業的煙標資料,於是她和丈夫第三次飛到了倫敦。丹尼爾家離倫敦200多公里,第二天早上還沒倒過時差的趙玉華就讓女兒駕車前往丹尼爾家。
驅車近三個小時,終於見到了丹尼爾,見到了煙標和相關資料。煙標共300多枚,資料上詳細記載了英美煙草集團當年在華企業生產煙標的圖樣、設計單位、註冊單位及地點、變更情況等。
2015年,煙標集初稿完成,趙玉華夫婦第四次來到倫敦,把初稿送給丹尼爾修改。丹尼爾先後寫了七封長信,談修改意見,這對煙標集的出版幫助很大。
三次徵求意見
一開始,趙玉華認為,煙標收集齊了,按時間順序排列,加上前言和後記就可以完工了。後來發現並非這麼簡單。在編寫這本煙標集的六年時間裏,大的改動就有三次,一次比一次要求高,一次比一次難度大。趙玉華夫婦對此不是避重就輕、退縮放棄,而是知難而進、自我加壓,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變動。
趙玉華第一次拿出徵求意見的煙標集初稿,其實是一本只有煙標沒有文字的圖畫集。大家瀏覽之後説,這看上去更像是一本美術作品集。有的朋友提出建議,能否像連環畫一樣,在每枚煙標的後面附上設計者、設計時間、註冊時間、畫面含義、生產數量和背後故事等。
趙玉華夫婦覺得非常有道理,又把重點從蒐集煙標轉向蒐集其他資料。於是,兩位老人成了青島捲煙廠檔案館的常客。他們不畏嚴寒酷暑,戴着老花鏡,一邊翻檔案一邊做記錄,還查閲了廠志、年鑑、廠報及有關文件等。
這個建議對趙玉華夫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他們不單是收藏者,而且要成為研究者,對企業發展乃至每枚煙標的內涵要有獨到看法。
為做到這點,老兩口推遲了編寫計劃。在蒐集整理煙標資料的同時,買了許多與煙草和企業相關的書籍進行學習研究。夫婦二人經常討論交流,有時為不同觀點而激烈爭論。他們還注意借鑑別人的研究成果,向資深煙標收藏家請教,注意傾聽不同的觀點,進行對照和比較。比如怎樣認識改革開放前後煙草行業的變化,趙玉華夫婦數易其稿,最後才寫出了自己比較滿意的“説明”。
煙標集付印前,趙玉華又拿着第三稿徵求意見。煙標藏友們評價很好,但由於對青島捲煙廠和英美煙草集團的發展變化不很瞭解,有些地方看不懂。為解決這個問題,趙玉華夫婦又查閲相關資料,寫出了“青島捲煙廠演變圖”“青島捲煙廠大事記”和關於英美煙草集團的“註釋”,附在書後。對此,煙標藏友及讀者都表示滿意。
集體的力量
趙玉華説:“煙標集雖然署我和老伴的名字,其實是集體力量的結果,特別是青島捲煙廠那些老領導、老職工為煙標集付出了很多,沒有他們提供的大量真實、生動、鮮為人知的資料,就不可能有這本煙標集。”事實的確如此。趙玉華在煙廠工作了36年,對煙廠的老領導和老職工太熟悉了,這是她編寫煙標集的特殊優勢。
新中國成立後,青島捲煙廠手工繪製煙標的主要設計師有四人。第一任設計師張錫之,1992年去世。於是,其他三位成了趙玉華走訪的重點。最少的走訪五次,最多的走訪三十餘次。杜吉廣是第二任煙標設計師,年近八旬,他設計的煙標最多,幫助趙玉華揭開了許多謎團和誤解。
青島捲煙廠的許多退休老領導都參與了煙標的策劃設計定稿工作,他們也成了趙玉華走訪的重點。例如,有關張錫之的情況,趙玉華就是通過走訪90多歲的原副廠長張志俊才知道的。張錫之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設計了新中國成立後青島捲煙廠第一枚煙標“黃河”,前後共設計了近40個牌號的煙標,表達了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捲煙廠退休老職工聽説趙玉華要編寫煙標集,非常高興和支持。趙玉華走訪他們時,他們不僅認真回顧,還紛紛把自己留存的煙標、照片等送給趙玉華。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煙標集的出版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隨着我對企業歷史資料和實物收藏研究的深入,以後將向煙草行業、青島捲煙廠、煙標收藏界的朋友拿出新的成果,獻出摯愛深情。”趙玉華堅定地説。
(作者:劉書章 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