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户端北京11月5日電 題:孩子學3門課,我被拉進8個家長羣
“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
近日,一段江蘇一位家長吐槽家長羣的視頻引起不少家長共鳴。
“收到”“老師辛苦”“謝謝”的回覆“三件套”、響不停的消息提示音、每天不得不“爬樓”查看通知……不少家長表示,原本為了促進家庭和學校溝通的家長羣,已經變成了“壓力羣”。
在提倡“家校共育”的今天,家庭和學校各自應該承擔什麼角色、把握怎樣的邊界?
資料圖:浙江一小學的課堂。 童笑雨 攝
“3門課我加了8個羣”
早晨6點-7點、晚間6點-9點,這是每天徐燦(化名)手機最忙的時候。
作為內蒙古包頭市五年級小學生豆豆(化名)的家長,徐燦從女兒入學一年級那天起,就被拉入了各種家長羣,升入三年級,光是學校要求的家長羣,就加了8個。
班級羣主要發佈集體通知、填寫各種評價問卷,家委會羣主要用來家長的交流。此外,語數英每科目老師和家長各自獨立的羣用來發布單科的作業要求,每科目的小組羣則由6個孩子組成,主要由小組長負責檢查背誦、讀課文等需要視頻記錄的作業。
徐燦的微信羣截圖。 受訪者供圖
這些羣都被徐燦置頂,手機一屏甚至都顯示不完,她也不敢把這些羣設置為消息免打擾,生怕錯過老師發佈的消息,一旦錯過,就需要刷幾屏“收到”才能看到老師的信息。
早晨6點-7點,徐燦需要按照要求往小組羣發豆豆背單詞、讀課文的早讀視頻,晚間6點-9點查收各種通知,在羣裏彙報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嘀嘀嘀”的微信消息提示音一刻不停,堪比高壓鍋的報警音,讓徐燦的精神高度緊張。
“羣太多了,可是沒辦法。”徐燦很無奈,她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家長羣變成了令她頭疼的“壓力羣”。
其實,豆豆剛上幼兒園時,徐燦非常期待家長羣裏的一切消息。例如,家長羣裏老師發的女兒的視頻和圖片減輕了她和女兒分離的焦慮,感覺孩子離自己很近;和各位家長和老師的交流也讓她覺得找到了隊友,給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增添了不少信心。
然而這樣的期待漸漸變成負擔,現在的家長羣給徐燦帶來更多的是壓力。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更讓她擔心的是,小兒子也馬上要讀書了,她不敢想象兩個孩子的羣加起來會是什麼情況……
資料圖:湖南長沙縣松雅湖第二小學的學生正在上課。 唐小晴 攝
家長羣裏的社交邏輯
傳遞與教學無關的信息、家長“蓋樓”式回覆並花式誇獎老師、給家長佈置額外的任務——這是很多家長眼中的家長羣主要“槽點”。
豆豆班裏有56個學生,每個學生一般有兩位家長加入家長羣,上百人的大羣成了不少廣告虎視眈眈覬覦的“肥肉”。時不時就有家長往羣裏發廣告或者拉票,老師制止了這種行為,可自己依然會看到類似的消息。
最讓徐燦感到無語的是,作為羣主的班主任沒有經過家長同意,把課外輔導機構的負責人拉進羣,讓他們堂而皇之地打廣告。家長們雖然有不滿,但怕影響自己孩子在老師心中的印象,並不會發表意見。
凡事第一時間“收到”,這是家長羣裏的基本社交邏輯。
“有時老師發完通知都註明了‘不必回覆’,總有幾位家長要回‘收到,謝謝,老師辛苦了’”。聶永君是南京一位初二學生的家長,他最煩被“收到”刷屏之後,有用的信息被刷上去,自己得“爬樓”去看。特別是遇到節日,一打開羣,刷刷刷全是祝福老師的消息,內容都一樣。
“不寫段讚美的話感覺不太好,不合羣。” 聶永君從百度裏蒐羅了幾條祝福語改了改發進羣,沒一會兒就被更多的祝福刷走了。
徐燦的態度則相反,她看不慣這種做法,除非是老師專門@了她,否則她在羣裏不會説話,對羣裏那些看起來對老師溜鬚拍馬的言論,她也是能刪盡刪。“我眼不見心不煩。”
如果這些都還能理解的話,那麼,通過家長羣給家長佈置各種超出家長能力範圍的任務,就讓人有些怨言了。
從女兒入學以來,徐燦和其他家長給教室刷過牆、換過壁紙、打掃過衞生,請木匠打了兩套櫃子,還給教室買了兩台空調扇。“都是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既使老師要求,我們覺得也沒啥。”
但數學老師要求家長給孩子改作業,且把孩子成績差的原因歸結到“孩子學習能力不行,家長沒管理好”,這讓大家沒辦法接受。
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徐燦女兒的數學作業都是她自己給改的,這些作業都非常簡單,有家長提出過質疑,數學是不是該多佈置題來做? 但老師總以學校不準佈置更多作業為由拒絕。三年下來,豆豆班裏數學成績最高的人只有70多分,班級成績在12個班裏排倒數。家委會受不了,最終一起找了校長換了這位老師。
除了這些“槽點”之外,老師在家長羣點名批評家長等行為也令一些家長感到困擾。兒子的作業常常出問題,聶永君就在羣裏經常被點名批評,老師批評他不重視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信息,常常會讓人一天都感到很沮喪。”
資料圖:中學生在路上看書。泱波 攝
家長羣到底該説些什麼
“家長羣實際是家長和老師之間聯絡的一個媒介。作為公共表達的平台,與私人表達平台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現在家長羣的種種亂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很多家長和老師還沒有意識到兩個平台的差異性。
身為“90後”的劉亞寧雖然只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學當了2年班主任,但她對這個觀點甚為贊同。
“我是個很‘懶’的班主任,不會有事沒事在羣裏發消息。”劉亞寧説,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場家長會,她就跟各位家長“立了規矩”: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在家長羣發和教學無關的信息,看到消息不需要在羣裏回覆,也不要在羣裏對老師進行奉承,這樣老師和家長都好過一些。
當初在新人教師培訓課上,劉亞寧接受到的第一個教育就是不要讓家長改作業,也不要在家長羣裏點名批評某位家長或者學生。
“孩子有問題,我會在羣裏@家長私聊,或者問題嚴重直接讓家長到學校,不會在羣裏指名道姓地批評。”劉亞寧説,批改作業本就是老師的責任和義務,且不論老師是沒資格批評家長的,換位思考,如果自己在那麼多人的羣裏被批評,心裏也是不好受的。
“家長羣只需要作為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橋樑就可以了。”劉亞寧認為,家長羣要想不變味,必須迴歸最原始的目的,不要附加其他功能。
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資料圖:9月1日,河南鄭州,長江東路小學的學生戴口罩有序進入校園。 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變味的家長羣如何才能歸位?
“學校的定位、學校和家庭關係的定位、家長羣的定位,這三個定位是產生‘變味家長羣’的原因。”儲朝暉認為,把握好家校共育的邊界,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
儲朝暉説,學校永遠是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責任方,家庭主要是教育孩子怎麼為人處世,可以關注學業,但是不能借助於家庭或者學校綁架家庭來提高學生的成績,也不能指望家長去訂正作業,輔導學生學業方面的問題,這都是錯誤的定位。
在專家看來,家長羣應該只作為家校信息傳播的渠道,這是家長羣應該堅守的基本定位,這些規則,在家長羣建立之初就該明確,家校共育主要是在育人方面的合作,而非其他,家長和學校只有明確了各自定位,方能讓“變味”的家長羣迴歸正途。(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