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子守國門”,看明朝的版圖意識與女真人的崛起
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明朝之前統治中原的是以遊牧民族出身的元朝,明朝建立之初,儘管當時明朝已經將元朝政權傾覆同時也將原先的蒙古貴族驅逐到了北方,但是朝代建立之初明朝遠遠沒有獲得之前元朝所擁有的廣袤疆土。朱元璋發動雷霆之勢將蒙金貴族通通驅逐到北方,但是這並不是意味着被趕到北方的蒙古人失掉了和大明相抗衡的實力,為了新生期的明朝不會受到北方蒙古勢力的侵擾朱元璋時期便進行了多次北伐。明朝的北伐在朱棣時期到達的巔峯,可是儘管如此五次御駕親征都沒有取得好的結果,最終只能採取消極的防守態度。之後因為明朝的軍事實力根本沒能和曾經的元朝相比,只能逐漸放棄一些難以管控的地區,有放任就必然會有崛起。
明長城隔離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
朱元璋最開始稱帝的時候將首都設立在南京,但是因為邊關形勢一向都非常緊迫,為了防禦和消滅隨時可能來犯的少數民族,朱元璋直接將會直接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分封到了邊疆重地,後來經過靖難朱棣成功稱帝。朱棣將首都遷至他的大本營北京,這個位置實際上已經是中國的大北方了,其次這裏距離山海關等一系列重要關隘都非常近,這也就意味着一旦邊關告急或是出現了些許漏洞敵軍便能直逼京城,這就迫使後世的皇帝為了自保不得不着重發展邊防實力,這也就是天子守國門的由來。
蒙古高原一直都是蒙古人大本營,儘管在軍隊實力上鼎盛時期的大明絲毫不怯,但是蒙古人大多都是遊牧民族出身,他們的機動性是明朝軍隊難以比較的存在,明朝儘管對此多次出兵,但是都很難精準打擊到對方的主力,每次都落得一個糧草耗盡狼狽而歸。大明一直都沒能解決在北方的蒙古人,於是東北地區也成為了明朝根本無法專注經營的地區,為了能夠平息當地的戰火明朝只能將當地的授予官位將當地的大權下放在女真人手上,這樣儘管看起來東北已經是大明的領土,但是實際上這是非常不牢固的統治。西藏地區也和東北極為相似,這兩方廣袤的地區即便在當權統治者的眼中也僅僅是統治的地區,但是在明朝的版圖意識中,這遠遠算不上自己的領土。
其次在中原本土原住民的思維中,百姓都是以農耕種植農作物為立身之本,就算是大明帝國皇帝腦海中都是要發展 “耕者有其田”的農耕文明。
古人的長城建造的十分講究這個位置基本上就是地理位置上的四百毫米降水線,這個降水量意味着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沒有能力建造大規模的儲水工程,或是進行人工灌溉,僅憑天然降水農作物根本就可能進行正常的生長。
這也就意味着當初以農耕為主的漢人如果生活在長城以北根本就無法生存,但是遊牧民族便不一樣了,他們的生活根本就是一直在追逐水草四處為家,這對受到農耕文明影響有着極深鄉土情懷的漢人根本就不受用。
於是説長城與其説是用來抵禦外敵侵略的防禦工事,更像是一個文明的分界線。
這也就有了上文所論述的儘管當時長城以北的地區依舊是大明的國土,但是總的來看不僅沒有中原人願意去生活,就連統治者也僅僅將他作為麾下統治的地區。
天子守“國門”,其實守的是東北
從明朝的疆域來看東北地區也是屬於大明的領土,但是明朝卻將長城設置在東北之內,明長城的位置要遠比秦長城要偏南幾百公里,而秦長城則要比漢長城還要偏南一些,為何當時大明沒有將長城設立在秦漢長城之外呢,其實這有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原因。
要知道當時中原本土王朝其實一直都是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採取防禦措施,當時在中原王朝的統治者眼中只要北方遊牧民族不會對中原地區進行大規模進攻就行了,相比於進攻被動的防守肯定要更為簡單,但是要去人煙稀少的草原建立統治政權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如果當時大明要對草原地區建立統治,建立大量的軍事哨所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上文也提到了,這個位置依靠農耕是無法自給自足,這些據點的軍士根本就無法自己養活自己,為了維護這些哨所的正常運營和士兵的生存,所有的生活物資都要依靠中原本土的輸送。
古代的運輸條件和效率極為低下,這樣造成的損失要遠遠高於明朝統治這些位置能取得的收益。
到了中原土地矛盾激化之後又不少平民百姓選擇遷向北方以謀求生存,在北方尤其是河套地區一直都是遊牧民族和漢人相爭奪的地方,這裏因為有黃河橫貫而過導致這裏基本上不會缺水,充足的水資源完全能夠滿足農耕所需要的灌溉用水。
能生長農作物就説明其他植物也能在此茁壯成長,這裏一度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天然優質草場,為此秦朝當政期間在這裏囤積了大量的軍隊,但是到了漢朝這裏又重新成為了遊牧民族的聚集地,畢竟在這樣的位置遊牧的生存方式獲得了生活水平要遠遠高於逆環境實行的農耕。
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國家的政治原因,也就是大明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靖難。
當時朱棣騙大寧軍以及將轄區內的大量軍隊都抽調到南方作戰,這就造成了塞外一度處於軍事真空,後面更是直接將這幾個地區的防衞力量全部撤銷。
這樣儘管在國內帶來的一段時間的平息但是隊友長於的子孫層面上來説是非常不利的,距離明朝最近的教訓就有蒙古人完全能夠藉助這個位置作為自己的軍事跳板,在此囤積實力之後一舉進攻,從遠來看宋朝末年滿人便是藉助這個位置直接繞道入關。
綜上所述,儘管東北這一片區域對於大明來説只是一塊貧瘠到連百姓都無法生存下去的地方,但是對於北方遊牧的民族來説卻是一個極佳的戰略要地,其實大明的統治者其實也早就意識到了之後的威脅很有可能是來自東北的遊牧民族,所以天子所守的國門其實便是東北。
明朝放棄統治東北,女真人崛起
如果説是明朝放棄統治東北其實有點偏頗,畢竟從根本上來説其實明朝就從未統治過東北,當時盤踞在這個位置的是女真人,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民族,女真在夏朝的時候被稱為肅慎,在當時這個民族便盤踞在東北這一帶。
即便後來明朝掀翻了元朝的統治也沒有完成對東北的一統,但是女真與其説是受到大明的管轄倒不如説是處在一個半獨立的狀態,用一個更為先進的説法便是“一國兩制”,其實這個看似很先進的概念其實在古代已經很普遍了,一般古代統治者面對生產生活方式不相同的地區都會採取這樣的方式。
當時在明朝的統治地區屬於農耕文明的都是採用流官,也就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員下放到地方,但是對於邊遠地區的則是還是有他們的酋長一類人來掌管,當時一些偏遠地區儘管地方不大同時人口也不多,但是這些地方在土司或是酋長的管理之下儼然就是一個小的王國,他們的位置同時也是可以世襲。
當時一些女真部落和明朝中央就像是貓捉老鼠,明朝強盛的時候女真就是老鼠受到明朝的制約,但是等到明朝末年明朝總體國力已經嚴重衰弱,這時候努爾哈赤等人便開始蠢蠢欲動,尤其在自己的多番挑釁之後明朝因為沒有餘力插手這邊的事宜之後。
拋開明朝末年的政治原因也有很多專家學者議論道當時女真的崛起和自然災害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這也就造成了他們難以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
突發的災難造成了女真內部的你爭我搶,小勢力逐漸被大部落吞,期間也有很多小部落眼看自己沒有勝利的希望變提前投靠了當時的大部落,最終建州女真抓住了機會一統整個女真族。
之後完成一統的女真未來免受朝鮮和明朝的打擊,便選擇了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出兵襲擾朝鮮和大明,並掠奪了大量的物資,隨着資源和實力的積累,最終女真成為了能夠席捲整個大明的清。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