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一份由福州市教育局辦公室發佈的文件顯示,關於安全教育平台,“學校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學生或家長完成學習任務”,且“嚴禁以口頭、公示欄、微信等任何方式通報或公開學生參與安全教育平台學習情況”。無獨有偶,同一時間段,濟南、廈門、泉州、成都等地紛紛下發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強制要求。對這些地方的學生、家長、教師而言,此舉既回應了他們對此前安全教育是否存在“形式主義”問題的質疑,也實實在在地為大家減輕了一份負擔。
作為相關爭議的主角,“安全教育平台”是一款由中國教育學會委託北京學會安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App,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水平。在該平台上,可以找到日常防護、交通規則、災害自救等各種簡單實用、適合未成年學生的安全小課程。
按理説,這個平台的出現是件好事,可以讓學生以更便利、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加強安全意識。但在實踐中,卻有一些地方“念歪了經”,或是過量攤派學習任務,迫使家長替學生上課答題,或是將完成率納入教師和學校評比,使老師疲於奔命。對此,有家長直言自己已被形形色色的強制打卡任務“圍困”,而在家校溝通的另一端,教師其實也很無奈,濟南一名教師就表示:“我們老師也不喜歡這種課外打卡任務,也希望少一些形式主義的打卡,減輕老師的負擔。”
一個本該造福學生的平台,卻累壞了家長、害苦了老師,面對這樣的現實,及時糾偏,叫停不合理的推廣落實方式,無疑是有關部門最明智的選擇。強扭的瓜不甜,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安全教育的質量和吸引力,就算佈置再多的強制任務、執行再嚴的考核機制,也只是讓家長和教師深受其累,而無助於學生安全意識的提高。
安全教育為何會成為一項“負擔”?對此,有家長反映:自己孩子所在的學校平時疏於進行安全教育,把任務都壓到課後來做。也有人指出:一些安全教育視頻過長,加上緊急通知,學習時間有限,孩子沒法獨立學習,最終變成家長代勞。還有一些視頻內容缺乏針對性,幼兒園孩子和高中生用同一套材料,年齡小的不理解,年齡大的又覺得幼稚。
這些反饋意見,都説明安全教育平台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改進的地方。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不是隻有“強制打卡”這一種方式。反過來説,如果安全教育平台能把內容與用户體驗做得更好,就算不施加各種“外力”,普遍對子女安全高度關心的家長羣體,也會主動讓孩子進行學習。
中小學教育工作千頭萬緒,除了把課本上的知識講授給學生之外,學校還承擔着多種教育職能,要承擔上級主管部門安排的各項任務。這些任務名目繁多,每一項都有着良好初衷。但在實踐中,為了簡化工作流程、應付上級檢查,主管部門和具體學校常常只能“眉毛鬍子一把抓”,用“一刀切”的方式處理這些任務,最終把每項任務都變成讓人勞心勞神的“刷課打卡”。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看起來都很忙,但做的都是無效勞動,學生夾在中間,更是無所適從。對此,唯有對各種形式主義亂象加以梳理、集中清掃,才能讓各方都從這種無效勞動中解脱出來。給家長和教師“減負”,可以讓他們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身心健康,長遠而言,這對實現任何教育目標都更為理想。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