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網,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條例》)於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為貫徹落實《條例》,紮實推進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北京市委網信辦自今日起,在屬地網站平台開展為期3個月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項行動。本次專項行動立足廣大網民反映強烈的典型亂象,集中整治內容導向不良、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個人隱私保護不力3類9個方面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

2023年12月底發佈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突破1.93億,其中九成未成年人擁有屬於自己的上網設備並主要使用手機上網。在未成年人上網過程中,存在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過度沉迷網絡以及未成年人信息泄露、網絡欺凌等問題,少數未成年人甚至因此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依法治網,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是家長和社會輿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中國有關部門明確要求網絡平台要建立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統,實施青少年模式,2023年8月,進一步將“青少年模式”全面升級為“未成年人模式”,推動模式覆蓋範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

但是,在有的網絡平台,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統、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虛設,未成年人可輕易地用成年賬號(二手賬號)上網,網絡平台也不對網絡用户登錄使用網絡、觀看視頻、玩遊戲進行身份識別。還有的網絡平台以幫未成年人繞過未成年人模式、破解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統為誘餌,吸引未成年人。治理這一問題,必須壓實網絡平台的責任,要求網絡平台嚴格實施未成年人模式,對不履行網絡保護責任的網絡平台進行嚴厲查處。

網絡平台把未成年人作為牟利對象,過度逐利,這是影響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未成年人模式中,網絡平台提供給未成年人的網絡內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導致未成年人不願意選擇未成年人模式。還有一些面向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教育產品,也打“色情”“暴力”擦邊球,這就是受利益因素影響。網絡平台要意識到,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這也是網絡平台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網絡平台要對照《條例》進行自糾自查,完善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保護體系。

同時,也要強化家長(監護人)的監護、教育、引導責任。對於孩子沉迷網絡、遊戲問題,有的家長把責任推給網絡平台與監管部門,卻忽視了自身的監護責任。現實中,有的家長不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培養孩子積極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的生活習慣,卻把自己的賬號給孩子上網、玩遊戲、看短視頻。再嚴格的監管,面對這樣的家長(監護人),恐怕都無能為力。

也有家長為自己沒有時間陪孩子辯護,辯稱工作太忙。其實這主要還是家庭教育意識問題。有的家長有大量業餘時間用於打遊戲、看視頻,同時用手機、IPAD“打發”孩子。調查顯示,中國家庭教育中的親子關係問題,九成與手機有關。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家長(監護人)要在孩子上網、使用手機時,教育、引導孩子學會控制時間,識別不良網絡信息,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

落實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需要形成全社會的合力。營造清朗、積極、健康的網絡生態,要嚴格按《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要求,依法依規管網治網,保護未成年身心健康成長。

(原題為《依法治網,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 作者 熊丙奇 來源 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50 字。

轉載請註明: 依法治網,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