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中國著名政治家,同時也是相當優秀的軍事家。諸葛亮不僅嫺於政令,同時在練兵、行軍打仗方面也擁有獨特的造詣。通過總結與彙纂,諸葛亮專門編寫兵法,並著成《兵法二十四篇》。這些治軍方法和思想對後世具有十分重要的啓發意義,也讓他直接升格為武廟十哲之一。
諸葛亮死前,曾將兵法傳於姜維,並讓他當了自己的接班人。然而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為何諸葛亮寧願將兵法傳給一個降將,也不將這些絕學傳給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呢?對此,歷史上眾説紛紜。
很多人認為,這恐怕是因為諸葛瞻並無才能,可謂是虎父犬子。在錦竹之戰中,面對也已窮途謀略的鄧艾,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諸葛瞻居然被對方殺得大敗,最終落得個身死軍敗的下場。然而在史書中,諸葛瞻絕不是一個庸才。據《三國志記載》,諸葛瞻從小就擁有良好的記憶力,才思敏捷,有“早慧”之稱。在某些問題上,諸葛瞻也極有遠見。
例如在延熙十六年(253年),吳國太傅,也是他的堂兄諸葛恪因為在東興之戰打敗魏國軍隊,於是打算大舉用兵伐魏。當時還是侍中的諸葛瞻立即在張嶷的建議下,寫信給諸葛恪,認為他窮兵黷武,可能招致惡果。果然,諸葛恪在同年大敗而回,並被孫峻殺害。由此可見,諸葛瞻並非草包。
還有人説,諸葛亮之所以不將本事傳給兒子,是因為他是忠臣,不願意讓人覺得自己任人唯親,扶植兒子總專朝政。這些人甚至繪聲繪色地説:“如果諸葛亮將兵法傳給兒子,必會引起劉禪的警覺。自己若不在,年輕的諸葛瞻必然鬥不過朝中的老油條、因而,諸葛家族必被滿門抄斬,自己的一世英名也毀於一旦。”
然而在歷史上,劉禪卻對諸葛亮和諸葛瞻有着絕對的信任,不存在一絲懷疑。諸葛亮死後,他的政敵李邈曾詆譭他專權,結果劉禪直接拍案大怒,將其處死。由此可見,劉禪和諸葛亮君臣之間是肝膽相照的。此外,劉禪對諸葛瞻也極好,不僅將自己女兒嫁給了他,視他為自己的子侄。同時,還幫助他步步高昇,讓其坐到行都護、衞將軍、平尚書事的高位,可謂是軍事、政治一把抓,成為蜀漢屈指可數的重臣。
看到這裏,大家就要問了,既然諸葛瞻並不是草包,那麼諸葛亮為何不將兵法傳給他呢?實際上,這就涉及到諸葛亮的一個難言之隱。
從史書中看,諸葛亮從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妻子——黃夫人,從來沒有納過妾。諸葛亮的妻妾少,因此子女也很少,到他46歲時,仍沒有自己的兒子。為了有人繼承自己香火,諸葛亮專門從兄長諸葛瑾那裏過繼了一個兒子——諸葛喬。雖然從實質上來説,諸葛喬是自己的侄子,但諸葛亮卻待他如親生兒子一樣,對他嚴格要求,生怕他成為一個庸人。北伐期間,諸葛亮撥給他5、600名士兵,讓他押運糧草,與士兵們同甘共苦。然而由於條件太過艱苦,諸葛喬在25歲時就英年早逝。
諸葛喬雖然去世了,但諸葛瞻的降生還是給了諸葛亮很多安慰。當然,諸葛亮非常想好好培養諸葛瞻,但由於軍務繁忙,自然就沒有時間親自教導兒子。最終,諸葛亮因為積勞成疾,在54歲那年去世,諸葛瞻年僅8歲。即使諸葛亮有心將兵法傳給兒子,也沒有機會了。因此,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將兵法傳給兒子,是因為他兒子生得太晚,死得又太早。如果諸葛瞻成年,諸葛亮必然將兵法傳授予他。
由於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因此諸葛瞻顯得有些名不副實,只能靠着先人的恩蔭吃飯。朝中沒有善政,朝野百姓都説是諸葛瞻的主意,而事實其實並非如此。在內,諸葛瞻不能制約黃皓;在外,又不能制約姜維頻繁的北伐,最終導致國力虛耗,以趨於亡。其後,鄧艾偷渡陰平,兵臨綿竹。諸葛瞻卻不能像父親一樣帶兵退敵,相反還拒絕了部將黃崇的勸告,導致全軍覆沒。最終,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死於亂軍之中,而蜀漢也走到了盡頭。筆者在想,如果諸葛亮將全部絕學傳授給兒子,結局是否會不同呢?歷史並無假設。
然而蜀漢的百姓們卻仍然十分懷念諸葛瞻,還專門為他立廟。如今在成都忠孝門,仍然供奉着諸葛瞻父子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