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寫首詞被歐陽修譏笑,不料卻流傳千古,還入選課本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一座神祠中,一位年輕的書生在求籤。
書生先是問自己能否成為宰相,結果顯示:不能。接着,他又問,如果不能成為宰相,那麼我能成為一個好醫生嗎?結果依舊顯示:不能。
書生長嘆:大丈夫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
旁人就問他:
想要當宰相,是大丈夫應該懷有的志向,即便退而求其次,當醫生也太卑微了吧。
書生回答:宰相可以輔佐明君治理國家,固然可以造福百姓。而技藝高超的醫生,上能為君主父母治病,下能救濟貧困者之疾,身在民間,同樣可以福及蒼生。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許多人有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理想宏願。這為書生,就是范仲淹。
醫者,在古代一直地位不高,直到范仲淹傳達的這種思想,使得宋朝“儒醫”的大行其道,許多讀書人,認識到了醫生是一個神聖偉大的職業。
即便科舉沒有成功,也可以成為一名醫生濟世救民。
説這個故事,只是為了體現范仲淹的一顆仁心。從這個故事以及他對世人的影響,也可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是一句空口號。范仲淹有偉大的理想、高潔的品質以及非凡的能力。
邊塞名將范仲淹
元好問對范仲淹的評價極為精闢: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則為名將。
是的,雖然大部分人熟知的范仲淹,是《岳陽樓記》的作者,一位文人,但他的確稱得上是一位名將。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屢屢進兵犯北宋邊疆。范仲淹臨危受命,奔赴西北戍邊。范仲淹鎮守邊疆的幾年,西夏難以佔得一絲便宜,最終悻悻而退,不敢輕易冒犯范仲淹管轄的地界。
也正因為范仲淹的這段軍旅生活,所以相比同時代的文人,他更具粗獷豪邁的氣質。當晏殊還在寫“小樓、落花、微雨”的時候,當歐陽修還因為詞作太過香豔而為人詬病時,范仲淹發前人之未發,寫出了一首豪放詞、邊塞詞。
《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之前,是沒人這樣寫詞的。宋初大家都喜歡婉約詞,覺得那樣才符合審美,所以歐陽修譏笑這是“窮塞主之詞”。歐陽修後來也作了一首《漁家傲》,學者認為遠不如范仲淹之作。
但後世學者對這首非常推崇,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也受到這首詞的影響。
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范仲淹人陝西經略副使,在邊塞抵禦西夏。一個秋天,范仲淹登高而望,有感而發。
上闕:
首句,范仲淹感嘆邊塞苦寒,秋天也與中原不一樣,想必是狂風捲着沙土,拍打在人的臉上,所以大雁,毫無在這裏停留的意思,飛到了衡陽。雁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戍邊的將士,不能説回就回,他們為了守護家園,數十年如一日忍受着邊塞的艱辛。
時至黃昏,軍營中傳來了沉悶的號角聲,四面八方的風聲、羌笛以及軍營人馬呼喊的聲音,一起湧來。這是邊塞獨有的聲音,邊聲在千山疊嶂迴盪。
遠山更遠處,是蒼茫無盡,長煙落日,在邊塞顯得更為孤寂悲涼。黑暗來臨之際,是最容易思鄉,最容易情緒翻湧的時刻。一座孤城,也在落日完全下沉之前,關上了大門。
下闕:
范仲淹也是血肉之軀,將士們思鄉,他當然也是思鄉的。飲下一杯濁酒,他不由得想起了萬里之外的家山,那裏有他的親人,有他的好友,有他的回憶。然而,邊患未平,西夏依舊虎視眈眈,他不能就此離去。
有些人之所以偉大,之所以名流千古,是因為他能犧牲個人,獻身家國,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范仲淹無疑是這樣的人。
遠處又傳來悠長的羌管之聲,地上也凝結了一層潔白的寒霜,看着便覺清冷。范仲淹沒有睡覺,將士也沒有睡。
范仲淹以及一些將領,為軍事操勞,思索策略,發須漸白,而征夫士兵,或因為同伴在交戰中犧牲而悲傷,或因為戰局膠着而擔憂,或因為想家,所以在夢裏留下淚水。
范仲淹知道,將士們很苦,可是他們不能後退。不後退,還有家可思,有家可回,有守護的希望。一旦退了,所有的一切,化為烏有。正是因為范仲淹殫精竭力,以及依靠其出色的軍事才能,邊事漸漸平息,北宋國泰民安。
整首詞沉雄開闊,而又悲壯蒼涼,可謂開北宋一代新聲,無愧千古名篇。正如《詞潔》所説,唐人邊塞詩最多也最好,不想詞中也有這樣優秀的作品。清朝黃蘇説:“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
范仲淹雖然存詞僅五首,但有兩首選入課本,這就是其中之一,時至千年,讀者能夠感受到詞中義無反顧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