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大家好歡迎來到卿柳説歷史,進入14世紀,政變或試圖推翻幕府的陰謀接踵不斷。一貫見機行事、以求一逞的朝廷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反對幕府的空氣逐漸濃烈起來,幕府對此不是不知曉。當時皇室在後磋峨天皇(在位時間1 242一1246)之後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持明院統(這個名字來源於後深草天皇讓位後住在持明院中)和大覺寺統(後宇多天皇讓位後住在大覺寺)。
這兩個系統為皇位的繼承和皇家的莊園領地而不斷髮生激烈的內鬥,幕府便利用皇室中的對立,插手干預,要求他們“兩統迭立”,(就是讓兩個系統的人輪流繼承皇位),以此來控制朝廷。同時,公卿們也為財產繼承等爭訟不斷,這也和皇位的繼承聯繫了起來,幕府的“兩統迭立”也可以對公卿們施以相當大的影響力。
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當大覺寺統的後醒酗天皇(在位時間1319一1339年)即位後,廢除了院政,重新啓動記錄所(記錄所的工作是一般政務及公家或寺院為當事人的訴訟等),開始親政。一方面是天皇的想有所作為,另一方面是當時執權北條高時的顴預無能,於是在1324年後醒酗天皇和近臣們商議倒幕,但事前就泄露了出去,政變失敗(正中之變)。但天皇緊接着在1331年(元弘元年)再次陰謀倒幕,寺院的勢力也被髮動起來,集中在皇子護良親王(1308一1335年)靡下,但是被六波羅探題偵察到了,幕府捉住了天皇,將其流放,史稱“元弘之變”。
雖然幕府取得了一時的勝利,但不滿幕府的強大的武士們紛紛起兵反抗。河內(今大阪府的一部分)的楠木正成(?一1336年)等錢內近國的武士們響應天皇的倒幕,這些武士們主要是反對幕府的庇護御家人,維持莊園現狀的政策。而1 333年2月後醒酗天皇從流放地跑了出來,計劃奪回京都。幕府派遣足利源氏的嫡系子孫足利高氏(後改名足利尊氏,1305一1358年)率兵征討京都,但足利高氏卻舉起反旗。新田源氏的嫡傳子孫新田義貞(1 301一1338年)響應高氏,攻陷了鎌倉,北條高時等所有的北條家族全被消滅。
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1333年5月鎌倉幕府滅亡。在鎌倉幕府統治期間,日本的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灌溉廣泛普及,農業技術得到改善,牛馬耕種相當普及,在錢內和山陽道(今中國地方沿懶户內海一帶)有了稻子和小麥的二茬種植。海產品出產豐盛,伊勢、志摩、獺户內海的漁民們向上進貢鹽和魚類、介類等,並組成了專門的進貢組織,叫供御人或者寄人,從事商業買賣。經濟作物也很發達,白蘇(蘇子油的原料,用來做燈油)、葡蟠(皮可以做紙張原料)、做染料的寥藍等都被廣泛栽培。
農業有了大量的剩餘產品。因而促進了社會分工,在農村出現了鐵匠、陶器製造者等半工半農的勞動者。城市中有了專門職業,手工業的發展更是驚人。鐵匠鋪遍及全國,農業工具都成了鐵製的。商品交換也很發達,在鎌倉時代末期城市中甚至有了固定的店鋪。同時,行業組織的“座”也出現了。幕府或領主們讓守護或檢非違使們修繕橋樑、港口等交通設施,併為了祭祀或儀式的需要,在這些交通要地或附近建立了“市”(市場),隨之就出現了專門從事演藝的藝人們。
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城市中道路暢通,居民被分為保或户,由政府官吏管轄,大街小巷遍佈着住宅或小商店,被稱作“呀眾”的市民階層正是那時產生的。在地方上的國衙駐地或莊園裏開設了一個月三次的“三齋市”(類似於我國的集市或廟會),進行大米、布匹、魚、鳥、木材等的交易,而流動商人從京都、奈良等工業發達地區將優質的農具運來販賣。如此發達的城市生活和商品交易,自然促使在城市中生活的領主們需要大量的金錢。
他們要求用貨幣來支付年貢或其他莊園內公共事務的費用,連臨時税也要求用貨幣繳納。因此,在鎌倉時代最引人注目的是貨幣的使用。當時使用的貨幣是從中國宋朝進口的錢幣,叫做“宋錢”。貨幣流通的發達造成了金融業的發展,有了專門從事金融業的商人,他們從事被稱作“替錢”的貨幣匯兑等業務。這就更促進了商品的全國性流通,使流通業得到巨大的發展和完善。
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後醒酗天皇於1 333年在鎌倉幕府垮台後回到京都,廢了光嚴天皇(在位期間為1331一1333年),不設攝政和關白職務。1334年改元建武,天皇的這次親政被稱作建武中興。建武新政在機構上進行了改革,但與其説是改革不如説是增設了許多新機構。如包括上次親政時期的處理朝政大事的記錄所、辦理獎賞的恩賞方、處理領地糾紛的雜訴決斷所、警衞京都的武者所等。在諸國設守護和國司,又在陸奧(陸奧國,大國之一。
今福島、宮城、巖手、青森四縣,屬東山道)和鎌倉設將軍府。這些機構的首腦不分公家(朝廷貴族)和武家,都是論功行賞當上的。但是公武不和是由來已久的問題。這回天皇的做法又是偏向公家,給武家的封賞要少,還想讓武家服從新政權,再加上他們所有的領地都要由天皇重新認可,而天皇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又無視過去的習慣和武士的門第,自然引起武士們的對立情緒(後不久便撤銷這個決定)。
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而且又大興土木,讓地頭來負擔費用,同時濫發紙幣,在處理領地紛爭時不公平等等。這些做法使得社會經濟混亂,不僅地方上的武士和農民,就是公家和寺院等都對建武政權失去了信任。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建武中興其壽不永。另一方面,足利高氏應天皇之命改名為足利尊氏。他是源義家的子孫,貴胃出身,且在顛覆鎌倉幕府時功居第一。但由於他和同是源氏子孫的新田義貞對立,並和公家的實權人物護良親王(1308一1335年)不和,處境不利。但護良親王和天皇也發生了對立,於是,足利尊氏乘機進讒言,讓天皇將護良親王軟禁起來。
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第二年的1335年,尊氏利用討伐北條氏殘黨叛亂的機會,出了都城,並舉兵討伐新田義貞(1301一1338年),公然反叛建武政權。1 336年足利尊氏打敗了日本史上備受讚頌的忠臣楠木正成,攻陷了京都,囚禁了後醒酗天皇,另立光明天皇(在位時間1336一1339年),並制定“建武式目”(式目即法規之意),確定了他的施政方針,天皇的建武新政只存在了三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71 字。

轉載請註明: 日本史史稱元弘之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