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俄《尼布楚條約》留有一個待議地區,一份條約,卻三種表述!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經典

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簽訂於1689年,即康熙28年7月14日,它是清政府跟沙俄政府簽訂的一份雙邊邊界條約。
簽約之前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艱苦談判,雙方的博弈非常激烈。
這份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兩個,其一就是沙俄從法律層面承認了原本就屬於中國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是中國領土;其二就是清政府把大片土地割讓給俄羅斯。

但是叫人匪夷所思的是,條約中還出現了一個"待議"地區。
簽約就是坐下説事 ,解決所有問題的,既然大家坐下談了,為什麼還會留下個尾巴,而這個待議的地區又是哪裏?
條約是以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字簽署的,三個版本內容大致相同,但又有差異。
關於待議地區,拉丁文的版本是這樣寫的:
"惟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尚未決"。
但雙方對這個待議區域有不同的認識,各表各態。清政府認定的外興安嶺走向,實際上是指北支,一直延伸到北冰洋。

俄羅斯認為是南支。
所以滿文版將勒拿河以西的上揚斯克山脈到烏第河之間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化為待議地區,而俄文版則直接將烏第河化為俄國所屬。
總的來説,雙方爭議的地區在貝加爾海,即貝加爾湖。
清方代表索額圖先生的立場是,貝加爾海這邊的全部土地都是中國的,因為他們是被蒙古汗管轄,而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臣民。
而沙俄代表戈洛文厚顏無恥,把不久前俄國人才抵達的地方,説成"自古以來"就是他們的偉大領袖沙皇陛下的。

當時大清的偉大領導人康熙大帝沒有心思跟沙俄死磕,一則是中國領土太大,多了管理不過來;二則是俄國人實在是太強悍、太難纏。雖然1688年結束的雅克薩之戰,清軍勝利了,但這場戰爭根本就並不是兩國之間的正式較量,充其量就是一場小的跟芝麻粒一樣的局部戰爭,根本就沒有把俄國人打服帖;三則康熙大清為了平定三藩之亂打了整整六年內戰,國力衰弱,皇帝本人也筋疲力盡,非常渴望和平。
因為一年前的雅克薩之戰大清以為自己勝利了,而俄國卻認為是他們勝利了,雙方自説自話,這個"大捷"是有水分的,康熙爺對此心知肚明。

所以康熙當時的打算是為了和平,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他給索額圖策劃了預定方案,那就是儘量保住尼布楚,實在不行了,你看着辦,以額爾古納為界也是可以考慮的嘛。
於是索額圖同志就告訴俄國人:"為了顯示大清求和誠意,我們皇上説了,可以把尼布楚一帶讓給你們的沙皇陛下,以石勒喀河、鄂嫩河至音果達河一帶為界,你看怎麼樣啊?"
可是,沙俄代表戈洛文不識抬舉,拒不接受。
索額圖為了表示大清愛好和平,顯示出極大的誠意,先是提議以從北面流入石勒喀河的綽爾納河為界,後來見沙俄還不滿意;後又提出北面以注入石勒喀河的格爾必齊河為界,南面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戈洛文先生這才裝作非常勉強的樣子同意了。
接着索額圖提出大家既然來了,非常難得,我們是不是西伯利亞與毗鄰的喀爾喀之間的邊界也劃定一下呢?
戈洛文則表示,眼下喀爾喀已經是噶爾丹管轄地盤,這裏的事情跟你們無關,就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閒事了吧。

當時康熙不看重領土,看重的是人口。
讓康熙開心的是,當時噶爾丹佔領喀爾喀之後,大量當地人南遷。
在清朝領導下,只要有人,就有財富,什麼人間奇蹟不能創造?
而且就在談判的關鍵時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大約有數百名喀爾喀蒙古人對俄國佔領下的尼布楚發動了猛烈進攻,大清皇帝康熙歡欣鼓舞,俄國人垂頭喪氣,就這樣火速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在大清統治期間,俄國跟大清根本就沒有爆發過一場像模像樣的戰爭,所謂的大捷不過是俄國探險隊或者是勞改釋放人員組成的小股土匪,多則200人,多少則幾十人,根本就不是正規軍。而且俄國從來就沒有被大清打服過,打怕過。
從開頭就沒拿出氣勢,後來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大清統治時期,有16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被迫割讓給了俄國。
而且所謂的《尼布楚條約》簽訂不久,大清又在1727年跟沙俄簽訂了《 布連斯奇條約 》、《阿巴哈伊圖界約》、《色楞額界約》、《恰克圖條約》。
這些條約都是我們當時的大清政府跟俄羅斯簽訂的,僅僅是《恰克圖條約》,就讓俄國得到了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大清國土。

這些條約簡直開了人類歷史先河,"戰勝"了對方還割地,還敢大言不慚説把沙俄打怕了。
可是我們的後人卻抓住雅克薩之戰大作文章,不遺餘力地歌頌康熙爺的英明偉大和豐功偉績,説他老人家親自指揮的雅克薩之戰打得沙俄心服口服,為大清贏得了一百年的北部邊境和平,看了這些條約,真是妥妥打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