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可能是兩漢時期,除開國皇帝劉邦、延續國祚的劉秀外,最具知名度的皇帝。他將文景之治的財富積累耗乾耗盡,雖主要用於對匈奴作戰,但也不得不承認耗費巨資打造了自己的長眠之地——茂陵。正所謂樹大招風,漢武帝的奢華,也招來了眾多盜墓賊,由歷史記載的大型盜掘就有五次,更有漢武帝屍體被暴屍的傳聞。
首次被盜
公元前84年,也就是漢武帝葬後四年,漢武帝梓宮中的玉箱和玉杖就已經出現在市面,這是西胡康渠國國王所獻,因漢武帝生前喜愛,故而作為了隨葬品。當時有一個扶風人在市場上看到玉箱和玉杖正在兜售,明碼標價為青布30匹、錢9萬。這個扶風人倒是挺識貨,不經討價便闊綽出手,買下了這兩件珍寶,回家後時常炫耀,拿出與人分享觀賞。
不巧的是,有一天觀賞的人羣中,有一位是漢武帝生前的小奴,識得玉箱、玉杖。這個小奴一下就明白老主子的陵墓可能被盜了,於是急忙報官,當地官員聽聞此事不敢耽擱,立即派人捉來扶風人進行審問,可這個扶風人並不知出售者姓甚名誰,那個賣珍寶的商人也並未找到。雖然地方官將所玉箱、玉仗上交朝廷,但已無法掩蓋茂陵被盜的現實。
二次被盜
公元前64年,一個叫李友的採藥人,在上黨的抱犢山釆藥時,偶然發現一個小山洞,由洞內向外散發着金光。於是他就向洞內摸索,發現了一個金箱,打開之後發現裏面皆是書籍,共40餘卷,2卷《老子》、13卷《太上紫文》、6卷《靈躋經》、6卷《太素中脂經》、9卷《天柱經》、7卷《六龍步元文》、4卷《馬皇受真術》。
李友隨手打開一卷,上有“御書”二字,這才明白是皇帝御覽書籍。隨後,勞動人民的樸實品質促使他報告了官府,當時的河東太守張純聞聽此事後不敢怠慢,立刻派人隨李友上山,取回金箱。經過鑑定,乃是漢武帝御覽書籍,於是立刻上報漢宣帝。漢宣帝起初不信,於是招來武帝時的老人鑑定此物,其中有一個名叫冉登的典書郎,是漢武帝時的侍臣。他看了金箱和經書後痛哭流涕,確認是孝武皇帝(漢武帝)的隨葬之物,還是他親手放進陵墓的。漢宣帝聽完便意識到茂陵被盜了,於是派人將金箱書籍送還茂陵,並檢查茂陵被盜情況,但派往的官員並未發現盜洞,茂陵依然完整無缺。
三次被盜
西漢末年的赤眉軍起義,曾擊敗了前來圍剿的王莽大軍,到了公元25年,赤眉軍以30萬軍反撲長安,入城第一件事就是搶掠財富。城裏搶完之後,他們到達咸陽原上,將漢朝帝后皇陵洗劫一翻,漢武帝的茂陵也在其中。在兩三個月的盜掘中,赤眉軍打開茂陵羨門,擁入地宮搬奪珍寶,然而“陵中物仍不能減半”,可見茂陵的隨葬物品之豐厚。
“逄大雪,坑谷皆滿,上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後漢書》
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不僅遭遇洗劫,而且起義軍都是烏合之眾,並沒有“盜墓行業”的職業操守,對陵墓女屍多有侮辱的行為,其中就包括劉邦的原配妻子呂雉。到了公元26年,赤眉軍被劉秀打敗,兵退咸陽,士氣低落。起義軍的軍師徐宣再次提出盜掘漢朝帝后陵墓,這一次盜掘的目的是提升士氣,並以“拋祖墳”的方式打擊劉秀的心態。所以赤眉軍再次挖開漢武帝的茂陵,這一次盜墓最有可能毀壞漢武帝的屍體。
四次被盜
到了東漢末年,西涼軍閥董卓作亂,他雖然雄霸一方,但真是沒有任何治理能力,尤其是在財政上,居然將秦始皇當年收集天下兵器製作的十二銅人熔化掉,鑄成錢幣投入市場。這種不從生產力上找問題的財政政策,註定了他的財政危機。當財政遇到危機後,他又打起了死人的念頭,令大將呂布秘密盜取茂陵,這個盜墓只是在歷史上提過,並沒有細節記載。但關於這一次盜墓,倒是留下了一個傳説。
據説董卓交代呂布盜墓的時候,秘密交代了一個任務,就是讓呂布在茂陵中尋找秘方秒藥,用來給自己的孫女董白治療啞病。這個説法也有一定依據,畢竟漢武帝一生迷信方術,也嘗試煉製各種靈丹妙藥。而呂布在茂陵並沒找到藥方,而是找到一卷絹紙,上面有字,呂布沒什麼文化,只好帶回去覆命。董卓雖然識得這幾個字,卻不明其意,後經一個大臣解釋才恍然大悟。此卷寫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大臣解釋為“董卓不得生”。就因為此事,董卓勃然大怒,令人將漢武帝屍骨抬出暴曬,後經蔡邕勸説,才將屍骨放回棺中。
五次被盜
唐朝末年,有個落魄書生在長安城裏寫下了千古名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但就是這個書生氣質的惡魔,造就了唐末的生靈塗炭,而且與那些農民軍一樣,留下盜墓的劣跡,這個書生就是黃巢。公元880年,黃巢起義發展至巔峯,但是,黃巢同樣沒有展現文人的格局,開始盡情享樂。次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鐸為諸道行營都統,率軍打到了長安城下。此時黃巢的軍隊早已軍紀渙散,為了提高士氣,黃巢也選擇了盜墓分贓的方式,茂陵再次遭遇挖掘。雖然史料中對這次盜掘也只是一筆帶過,但可以預料的是盜墓目的,既然是分贓提升士氣,也就沒必要動死人屍骨,畢竟黃巢是讀過聖賢書的。
其實關於茂陵還剩下什麼,很多人會説挖開就知道了。但當年郭沫若以考古的名義開挖萬曆皇帝陵墓,造成諸多文物保護不利,為我國曆史文物帶來了不可逆轉的損失,所以從此以後就叫停了所有主動性開挖帝王陵墓。茂陵在遭遇數次盜掘後,在清朝得到修繕保護,民國時期還成立了茂陵的管理單位,可以説不再具備搶救性考古挖掘的條件,所以建國後的茂陵考古都是外圍原野的清理與發現。當然,在原野考古中也有重大發現,比如兩萬餘刑徒組成的修陵隊伍,最後都成了陪葬。除了“萬人坑”,茂陵總共發現了400餘大小不一的陪葬坑,這也證明了漢武帝殘暴的一面。
“武帝口含蟬玉,身着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西京雜記》
西漢的經學家劉歆曾寫過《西京雜記》,這本書被認為是歷史筆記小説,其中記載了很多歷史人物的奇聞異事,比如“昭君出塞”、“鑿壁偷光”等。它的歷史價值雖然很受爭議,但也不排除當時的影響力巨大。此書成書在茂陵第三次被盜前後,其中記載的漢武帝下葬時身穿金縷玉衣,口含玉蟬壓舌。
這個記載足夠引起赤眉軍盜墓時的衝動,開棺辯明真相,取出這兩件無價之寶。前面也説過,專業盜墓人是有職業素養的,有種説法是不動屍體,不拿玉,而赤眉軍是一羣烏合之眾,目的是掠奪財富,並且含有對統治階級的痛恨。所以最有可能在第三次盜墓時,就將武帝屍骨抬出棺外,後來經過多次盜墓洗劫,其屍骨是否完好就難説了。
而董卓暴屍只是一個傳説,並不可信,但是如果武帝屍骨尚存,以他的身份,並不一定會毀壞屍骨。演義小説對董卓的評價過於負面,其實他在《三國志》裏體現的很講義氣,一個重義氣的人,難道盜了別人的墓,還要給屍骨毀壞嗎?再到黃巢起義時,雖然他表現出很強的反壓迫情緒,但從文化修養來看,盜墓活動中可能會約束部下幹活“乾淨”點。
綜上,漢武帝茂陵被盜次數之多都因樹大招風,除了上述五次,傳聞明末農名起義和清晚期的農名起義都光顧過茂陵;到了民國,還有軍閥孫連仲盜茂陵的傳聞。這些盜墓活動的核心目的都是劫掠財富,從道義上講都沒有破壞屍骨的誘因。而赤眉軍二次盜墓針對的是武帝后代劉秀,他們具備破壞屍骨的主觀願望,所以也是最有可能犯下大忌的羣體。但這都只是推測,茂陵地宮情況究竟如何,還需要考古學家的進一步勘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