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其1859年出生於河南項城,後在朝鮮發跡,歸國後在天津衞訓練新軍。憑藉拍得一手慈禧的馬屁,迅速得到清廷重用,成了清末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清朝末年,袁世凱是積極推動了近代化改革的,尤其在軍事這一塊,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新式軍隊,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還是中國警察制度的奠基者。這一系列舉措,為他日後成為北洋軍閥做足了鋪墊。
在看透清廷泥沙俱下的頹勢後,1912年,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袁世凱便逼迫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朝。奈何,最後辛亥革命的果實讓袁世凱竊取,袁世凱上台後,不但沒有建立起一個民主的政府,還妄圖復辟封建,自己稱帝。
然而,袁世凱的復辟只維持了83天,1916年6月6日,其因尿毒症不治身亡,死後葬回了河南老家項城。
雖然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皇帝,但這期間,他還是有相當不錯的政績的。他第一個將春節設定成了我國法定節日,大力發展實業,同時還廢除存在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推廣免費國民學校。而且,近代中國的諸多鐵路,都是在他的監督操持下完成的。
俗話説“要想富先修路”,鐵路乃國家經濟命脈,袁世凱此舉可以説是利在千秋。而他在修鐵路時,也沒忘記對自己的老家項城特別照顧。
當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家鄉,袁世凱做出了很多對家鄉傾斜的政策。譬如修鐵路,他就特意繞開了自己的家鄉。
為何要繞開自己家鄉呢?如今看來這是一項對項城毫無建設性,甚至阻滯其發展的政策。不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卻有着難以估量的意義。
我國鐵路興起的時間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後,西方列強為了方便運輸中國的資源,修建了很多鐵路,通過這些鐵路,他們在華夏大地上瘋狂吸血。而當時民間正好興起了義和團運動,由於他們目光狹隘,只看到了這些西方列強修的鐵路的負面價值,於是便開始沿着這些鐵路肆意破壞。
當年,但凡有鐵路經過的城市,必將爆發義和團和西方列強的戰爭,血流成河已是家常便飯。袁世凱也深知這一點,為了避免自己的老家項城免遭戰爭禍害,當河南境內修建鐵路時,他特意改了規劃。
當時河南周口要修一條經開封再到北平的鐵路,這條鐵路勢必通過項城。袁世凱覺得不妥當,便改變了這個計劃,在一個叫鄭縣的小縣城畫了一個圈,將整段鐵路全部往西遷移。這條鐵路也因此繞開了開封和項城,卻得以經過了鄭縣。
袁世凱對家鄉的“照顧”最終還是實現了,由於離鐵路非常遠。不管是義和團還是列強,包括後來的侵華日軍,都沒人光顧過項城和開封。這兩個地方也很少被戰火波及,過得是相當世外桃源。
但袁世凱沒想到的是,鐵路會帶來戰爭,同時也會到來財富和機遇。戰爭期間以及戰爭結束後,鄭縣飛速發展,從一個小縣城成了一個大城市,也就是今天河南的省會鄭州。而開封由於沒有鐵路,受戰火影響較小,好在其城內有不少古建築得以倖存保留,如今,也算有了個“古都”的稱號。
至於項城,兩頭不佔,雖然平穩度過了戰爭,但這裏沒有鐵路,也鮮有古蹟。正是由於袁世凱的決議,家鄉從此失去了發展的契機,如今淪為三線城市。袁世凱要是活到今天,不知會作何感想。
當然,也不能怪袁世凱,畢竟人的決斷是被時代背景左右的。就像我們回看前人一些決策很是愚笨,但真讓我們自己處在那個時代,做出來的決策也未必比這些“前人”高明得多。這就是以史為鑑的原理,只有不斷回望歷史,才能方便我們看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