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這種“偽努力”的學習方式害人不淺!
巴菲特:這種“偽努力”的學習方式害人不淺!
201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在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舉行,大會上有人問巴菲特:為什麼買了那麼多書、上了那麼多課程,卻還是學不好?
巴菲特認為,這個問題除了你付出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有沒有真的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學習效果差,因為你只是在“偽努力”!
一般人在學習上,常常會陷入一些學習的思維誤區,這些學習的思維誤區,大概有三種。
1.以為消費等於學習
很多人以為花了錢,就覺得自己好像很努力了,買了很多課程、很多書,覺得自已應該收穫了很多東西。
但是,消費才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你接下來做了什麼?
每一個課程你是否有仔細聽完?聽完之後有沒有實作?有沒有深入研究?你有沒有每天堅持的學習?
很多人可能常常買了某些課程之後,三天兩頭就拖延一下,或是根本沒去上課,這樣當然不會進步。
知識付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有花心思在這些知識上。
2.以為知道等於知識
這第二個學習的思維誤區,就是以為知道就等於收穫了知識。
很多人以為自己知道了某些東西之後,就以為獲得了知識。其實不是,任何你派不上用場的知識,都是無用的知識。
你可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你知道某個資訊,但你完全不知道在哪裏可以派上用場,當你看到有人去用了這些知識之後,你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用在這個地方。
也就是説,你知道某個資訊,跟你實際派上用場,這中間,還有一段距離。而很多人以為自己收穫了某些知識,其實他們只是知道而已,但是還無法實際用在自己的生活裏。
這就是第二個學習的思維誤區:以為知道就是知識。
巴菲特給了這種現象一個建議,他説,我們要學會把知識進行遷移、連結、總結、輸出,當你發現這些訊息結成了塊,才算完成從資訊到知識的轉變。
知道某個東西,代表你收穫了資訊,但從資訊要變成知識,這個過程,才叫做“學習”。
3.以為花時間就算學習了
第三個學習的思維誤區,就是以為自己花時間在上面了,就算是自己學習了。
其實,有效率的學習跟沒效率的學習,這差別是很大的。
一個人要有老師教導或有人督促才閲讀,這叫“被動的學習”。一個人願意自己找書來看,這叫“主動的學習”。
我們説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認知、讓自己有所啓發、增加自己的“理解力”。而一個人所增加的理解力,與自己是否“主動學習”,呈現正相關。
學習是一種活動,既然是活動,就一定有主動投入的活力,完全被動,就學習不了。同樣是看同一本書的兩個人,收穫卻可能天差地別,原因就在於主動投入的程度。
知道某件事發生了,這叫“吸收資訊”;但想要被啓發,就要去理解、搞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當你比另一個人更主動一些,你在學習上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穫也更多一些。
要提升學習的效率,就必須主動學習,主動學習跟被動學習,差別是非常大的。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買了那麼多書、上了那麼多課程,卻還是學不好?原因就在於,很多人常常陷入上面提到的這三個學習的思維誤區,而自己不知道。
這三個思維誤區,我們可以總結為一種“偽努力”的學習方式,也就是以為自己花時間、花錢了,就代表有收穫到東西了。
其實,花時間、花錢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主動學習了?你是否真的有花心思在學習這件事上面?
要提升自己學習的效率,就必須提升自己主動學習的程度;你的所學多寡,與你的主動投入程度,呈現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