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乖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優秀家長一定要做好4點,關係孩子未來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在很多人眼裏,孩子乖、懂事是大大的優點。對呀,孩子聽話難道不是因為教育得好嗎?有些孩子確實很乖,他們在説着成年人的話:見了叔叔會問叔叔好,見了阿姨會跟阿姨打招呼,平時還會關心老師、關心媽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孩子確實顯得乖巧、討人喜歡。

然而,正是由於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無論是自己的想法,還是內心的情感,都不及父母的要求來得重要。殊不知,家長們眼中的懂事,卻成了孩子崩潰的開始。


1、乖孩子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心理專家説,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乖孩子”像蘋果,“熊孩子”像草莓。草莓出了問題在表面,容易及時發現,而蘋果出了問題,外表依然可以很漂亮,藏在裏面的問題不容易發現。

因為小小年紀就乖的孩子,並不是他從心理上就已經達到了某個認知,而是壓抑自己的內心和情緒,盡力的去討好大人,讓大人滿意,大人開心。

一個壓抑自己情緒的孩子,往往容易積壓成疾。比如抑鬱症、狂躁症等。因為是''乖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常常被大人忽視。


2、乖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和關心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他們唯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才能獲得更多父母的關注和關愛,換來更多的稱讚和誇獎。

很多一味只知道學習的懂事的孩子,並非出於對學習的興趣,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們進入大學,失去了來自“父母”的推動,就會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這一點,也許恰是很多高考優秀的學生,為何後勁不足的原因。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時候,多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情感上的回應。允許犯錯,讓孩子明白不論怎樣爸媽都是愛他的,這樣孩子內心才會充滿安全感,從而卸下心理防備。


3、尊重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

教育的最終目的,從來不是培養出一個乖孩子。過度壓抑內心需求、兩面派、喪失自我的“乖孩子”,身心發展是不健康的。

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決定、或是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期望時,再到種種小事上,要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緒。

告訴孩子他可以説“不”,他有拒絕的權利,只要是真實的情緒和想法,都可以表達出來。

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父母需要清空自己內心的一切(情緒、期待、焦慮等)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手,把孩子還給他自己,讓他獨立去行走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路。


4、不過度控制,給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

有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主、事事包辦、控制孩子,這個不行那個禁止,破壞了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被壓抑,很容易變得膽小、懦弱、順從。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己的成長空間,家長學會在合適的時機偷懶,把一些事情推給孩子做,幫助他們鍛鍊各種能力。

我從來不曾“越界”,小到吃飯,收拾書包,大到選擇自己的興趣班,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交給她自己完成,絕不代勞。以至於先生都總是嫌我,“對女兒太過放養”。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的確是有效果的。

經營人生就像是烹飪一道美味佳餚,需要“有用”的主食材,也需要看似“無用”的輔料。這些看似“沒用”的東西正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佐料,能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彌足珍貴的。


我們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愛,渴望得到安全感,渴望得到親密關係。同樣的,一個孩子越是在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心理越是成熟,人格越是健全。

我親愛的小孩,你可以是生氣的小孩,調皮的小孩,貪玩的小孩,偷懶的小孩,熊一點也沒關係,只要你能做一個真實的小孩,而不是一個忽視自己去討好別人的乖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