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在《雍正王朝》的諸多角色設定中,有三位人物的命運着實令人唏噓,一位是不動聲色卻能將大局牢牢掌控的康熙皇帝,英明一世、縱橫一生,到底落了一個“停屍不顧、束甲相爭”的悲涼局面;一位是為了大清王朝奉獻一生、殫精竭慮的雍正皇帝,雖然坐穩了江山卻也落得一個“從孤獨中來,到獨孤中去”的無奈結局;還有一位就是今天的主角——年羹堯,從胤禛府中的潛邸奴才,到節制四省、統帥二十多萬兵馬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為雍正皇帝做出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是對得起雍正皇帝對其以“恩人”相稱的。只是,這位威名赫赫的年大將軍卻最終落得一個“被賜自盡”的下場,令人唏噓,也令人感嘆。

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被賜自盡之前,將黃馬褂生生穿成乞丐服的年羹堯和往常一樣,等來了唱着童謠趕來下棋的牧童。這裏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看見身穿官服的李衞,牧童嚇得連連後退;可面對身穿黃馬褂的年羹堯,牧童為何如此放鬆,如此親近呢?

將問題延伸出去,這位牧童和牧童口中的“童謠”,到底代表了什麼?

其實,這就是年羹堯的人生定位,就是年羹堯一步步走向死亡深淵的癥結所在!

年羹堯,一個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可謂是文武雙全的人才,下棋還能輸給一個小小的牧童?而且,每次下棋輸了以後,年羹堯還要支付一枚制錢?

很明顯,這是年羹堯故意為之,是其用以吸引牧童每天前往找自己下棋,替自己解悶打發時日的有效辦法。也就是説,只有讓牧童看到年羹堯的身上有利可圖,他們才是朋友,才能達成如此默契。

再來看下牧童口中的那首童謠: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風霜雨雪它不怕,搖着鈴兒走四方!

牛,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就是“忙完春耕忙秋糧”!不管風霜還是雨雪,牛都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這頭牛不能耕地、不去耕地,或者不聽牧童的話了,那麼它會落得何種下場?很簡單,殺了吃肉!

這頭牛,不就是年羹堯嗎?這個小小的牧童,不就是掌控一切、控制一切的雍正皇帝嗎?

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年羹堯為什麼會落得“被賜自盡”的悲涼下場?

一句話概括:年羹堯不聽話了,年羹堯越界了,年羹堯不甘心只做雍正皇帝的“牛”了!

“血洗江夏鎮”以後,年羹堯不降反升,成為了“四川巡撫”。在前往四川上任之前,皇四子胤禛和年羹堯之間有有過一段對話。

年羹堯問皇四子胤禛要來那串佛珠後,胤禛如此問道:

“這幾日住在柏林寺有什麼感想啊?”

年羹堯如此回應:

“奴才一下子也説不清楚,但有一點奴才會銘記於心!主子,您是菩薩轉世,奴才應該作一個護法的金剛!”

聽完這句話,胤禛將佛珠遞給了年羹堯,然後給出了肯定:

“你能悟到這一點,可見是佛法無邊吶!”

也就是説,年羹堯對自己“護法金剛”的定位,胤禛極為滿意;也就是説,自接過那串佛珠以後,年羹堯的命運就已經註定——能被佛珠套住,年羹堯就是擁有身份、擁有法力的“金剛”;脱離了這串佛珠的控制,年羹堯就會失去一切法力,失去一切依仗,被打回原形!

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四川巡撫”任上,年羹堯再無具體的過分表現,直到皇四子胤禛將年羹堯推到“陝甘總督”的任上。

注意,已經被明確升任“陝甘總督”的年羹堯之所以返回京城後到處拜會,唯獨越過了自己的本主——皇四子胤禛,並非是年羹堯生有異心,更不是年羹堯不懂其中道理。其實,這是年羹堯向皇四子胤禛發出的一個極為明顯的信號。

能夠升任“陝甘總督”,到底是“八爺黨”努力的結果,還是皇四子胤禛運作的結果,年羹堯能不清楚?

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能夠直接決定西北大軍生死的“陝甘總督”,這裏面到底有着何種利害關係,已經擔任“四川巡撫”數年,對西北局勢有着明確掌握的年羹堯能不清楚?

他當然清楚!

年羹堯之所以如此明目張膽地“作死”,就是想讓自己的本主胤禛知道:我已經成為決定奪嫡勝敗的關鍵人物,已經成為諸位皇子爭奪的對象,你對我的恩典,對我的態度,對我的支持是不是應該提升等級了?

從這個時候開始,年羹堯的野心開始醖釀,那串套着年羹堯的佛珠也開始鬆開,這頭“牛”的繮繩也出現裂縫了!

等到皇四子胤禛將年羹堯的任職文書扣押後,年羹堯趕忙前往四爺府下跪請罪。只是,這絕非年羹堯認輸,因為這個請罪的過程也在年羹堯的整體規劃中。畢竟,沒有求情,就沒有胤禛的進一步敲打;沒有求情,也就沒有胤禛的高等級安撫;甚至,如果沒有求情,年羹堯的這出戏就唱過了頭,就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事實證明,皇四子胤禛的一切反應都在按着年羹堯的預期發展。給胤禛端了洗腳水,洗了腳以後,胤禛開始了訓斥:

“不要盤算着天上這塊雲,那塊雲,你頭上就只有一塊雲,那就是我!你知道不知道,這次為什麼升你做陝甘總督啊?你還不知道吧,今天啊,我要是晚去一步上書房,這個陝甘總督就換了別人!不要以為你現在是一方封疆大吏,起居八座、建牙開府,只要朝廷裏有人一句話就可以把你剝得乾乾淨淨!”

前面的話,我們不必理會,這是領導震懾下屬,尤其是心腹下屬的慣用辦法;我們只需要弄懂胤禛的最後一句話中的“朝廷裏有人”就行。

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很明顯,胤禛口中所謂的“朝廷裏有人”,指的就是自己,一個能將年羹堯高高舉起,也能讓年羹堯重重摔下的大佬!

聽到這裏,該輪到年羹堯表態了!上次是自願擔任皇四子胤禛的“護法金剛”,這一次,我們來看年羹堯的態度:

“奴才再糊塗,這一點也不會忘記!奴才這顆樹的枝葉無論長到哪兒,根總是在主子這裏。千錯萬錯,總是奴才做事不當,才惹得主子生氣!這一回奴才能接任陝甘總督,就一定替主子爭氣;如不能接任陝甘總督,奴才也一定在四川好好幹,絕不辜負主子的深恩厚意!”

“護法金剛”,雖然是胤禛的“護法金剛”,但也畢竟是個個體,是個能擁有獨立思想、獨立態度的所在;將自己比喻成“大樹”的“枝葉”後,年羹堯便徹底失去了自我,算是在胤禛面前立了“軍令狀”,誓死守護,絕無背叛。這種效忠程度的絕對性加深,很明顯讓胤禛心中很是受用。

再加上年羹堯對自己仕途發展的理性態度,胤禛也樂得順坡下驢,又給予了領導安撫下屬的慣用辦法——拍拍肩膀,賞賜一同吃飯的至高待遇!

只是,在胤禛離開以後,原本想要端起洗腳水的年羹堯,在猶豫了片刻後放棄了!這説明,年羹堯的野心已經開始作祟了,佛珠的控制力在逐漸減弱,這頭“牛”的繮繩已經開始脱離胤禛的控制了!

只是,年羹堯忘了一個最淺顯的道理,那就是此時的胤禛能用一句話將年羹堯剝得乾乾淨淨;以後的雍正皇帝更是能用一句話就將年羹堯打回原形!只要年羹堯脱離了佛珠的控制,只要年羹堯再也無法盡到一頭“牛”的本分,雍正皇帝能頂住各方壓力讓他出任“撫遠大將軍”,更讓輕鬆將其貶為“不入流”的城門看守!

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憑心而論,年羹堯有罪嗎?

囂張跋扈、殺人如麻?

一個被胤禵評價為“小家子出身的奴才”,如果沒有點雷霆手段,沒有點賞罰分明,能控制住那些背景強大、關係複雜的西北將領嗎?別忘了,西北的將領們有康熙皇帝的老表,有雍正皇帝的叔叔,還有前任大將軍王胤禵的舊部下屬,控制不住這些將領,仗打不贏、兵管不住,甚至連雍正皇帝的皇位都坐不穩。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雍正皇帝會如此懲治年羹堯,可想而知!

但年羹堯有錯嗎?

一個曾經發誓要做雍正皇帝的“護法金剛”,要做雍正皇帝這棵大樹的“枝葉”的年羹堯,功成名就以後便忘了自己當初的承諾,忘了自己做“牛”的本分。

年羹堯為什麼會不聽話了?

因為雍正皇帝只顧着給這頭“牛”喂草,卻忘記了及時揮鞭子!

而這頭“牛”呢?有了足夠的草,有了“牧童”的特殊恩待,早就忘了“牛”的本職工作,想要脱離繮繩,衝向自由了!

只是,年羹堯又忘了,“牧童”到什麼時候都是“牧童”;“牛”,就算脱離了繮繩,甚至脱離了“牧童”的掌控,也會被別人牽走,殺了吃肉!

得到“被賜自盡”的聖旨以後,年羹堯將手上的佛珠脱下,讓李衞還給雍正皇帝,這似乎是年羹堯向雍正皇帝的控訴和不滿,似乎在説,我一直帶着佛珠,一直被佛珠控制,為何還是落得如此下場?

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我想借用童謠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年羹堯的疑問:一方黃土一方田,人貴在能有自知之明,能守住本分,堅守規矩!佛珠,能拴住你的心,卻拴不住你的人;繮繩,能拴住你的人,卻拴不住你的心。佛珠在,繮繩消失,只能説明你並無造反之心;可脱離了繮繩,離開了雍正皇帝這個“牧童”以後,你就必定會死在那幫清流和“八爺黨”的手中!

説到底,是年羹堯殺了年羹堯!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7 字。

轉載請註明: 雍正王朝:如果年羹堯能早明白這首“童謠”,也就不會被賜自盡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