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場戰役的慘敗,從此,燕雲十六州成了中原王朝四百年的心病
説今天的故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具體位置:
幽州:今北京市區; 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 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 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 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 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 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 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 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 應州:今山西省應縣; 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 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 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所以,從地域上看,燕雲十六州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話説,在宋太祖趙匡胤過世後的第三年,剛剛接位沒多久的趙匡義,便準備完成兄長未竟的事業,遠征燕雲十六州收復失地。在戰前準備階段,趙匡義親自點選了四十萬名大宋精兵,準備完成一次萬事留名的偉業。
那麼,燕雲十六州是如何遺失的呢?
這就得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兒皇帝”石敬瑭了。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關係向來比較緊張,但是,甘願給北方民族當兒子的統治者,僅石敬瑭一位。為了孝敬契丹老爹,石敬瑭甘願獻上了北方燕地,此舉亦讓石敬瑭本人揹負萬世罵名。
燕地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古代素有“失燕雲而失中原”一説。所以,契丹人得到了這塊寶地,就已有了與中原王朝一較高下之資本。可以説,大宋被大遼轄制始於石敬瑭,若燕雲未失,大宋的壽命起碼能多延續幾百年。趙匡義與他的兄弟一樣,都是頗有軍事才華的皇帝。
趙匡義的眼光比較長遠,他早已看出了燕雲之地對宋統的重要性,所以,這場北伐的勝利迫在眉睫。
當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趙匡義決意北伐還有另一個因素。想必大家都聽説過“燭影斧聲”這個典故,既然現代人都能瞭解到這樁秘辛,當時的社會上肯定傳遍了趙匡義殺兄上位的流言。
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不少人都支持趙德芳登基,並認為趙匡義的帝位來路不正。這種流言,無疑會對趙匡義的統治造成巨大的危害。想要攻破一個流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製造更大的新聞。顯然,北征一事的熱度十足,足夠吸引老百姓的目光。
況且,即便趙匡義對兄長之死問心無愧,他亦需要一些功績來證明自己。首先大宋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趙匡義想要蓋過兄長的風頭就必須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擴土開疆是不二之選。不過,趙匡義的理想是美好的,目光是長遠的,可北伐最終卻以折戟沉沙而告終,他的一切計劃都泡了湯。
當然,也因為這場戰役的慘敗,從此,燕雲十六州成為了中原王朝四百年的心病。
那麼,這場北伐究竟為何會落敗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原因一:戰爭只是臨時起意,宋軍準備不充足。
在向契丹發兵之前,趙匡義剛剛進行了一場北伐,也就是對北漢的攻略。在和北漢打仗之前,趙匡義認為用二十萬兵馬拿下北漢簡直輕而易舉。不過趙匡義顯然忘了點什麼,他的兄長趙匡胤一生中曾三度與北漢交手,卻均以失敗收場。就連北周的柴榮也曾對北漢發動過多次戰爭,可也沒能討到半點便宜。
結果不出所料,宋軍的北伐挫折連連。雖然靠着人數優勢,北伐軍包圍了太原城,奈何這座城池太過堅固,宋軍無論如何都不能將其攻破。急功近利的趙匡義頗為焦急,他立即帶着二十萬精兵馳援戰場,當時圍城的宋軍人數已達四十萬人。
趙匡義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攻克北漢,可卻始終無法攻陷固若金湯的太原城。最後,還是北漢朝廷糧草無多撐不住了,這才開城投降。取得勝利的趙匡義比較膨脹,他覺得攻陷太原全都是自己的功勞,於是便不顧文武百官的反對,決定趁熱打鐵繼續北上,和契丹人打一架,收復失地。
是什麼給予了趙匡義勇氣呢?
原來在包圍太原期間,曾有一支契丹軍隊南下支援北漢,這支援軍被趙匡義一舉擊敗,趙匡義認為契丹人不過爾爾。趙匡義向燕地派出斥候,查探出燕雲十六州僅有十萬名契丹守軍,而且,這些守軍大部分是漢人。趙匡義覺得,這些守軍勢單力薄,估計他們的反抗不會太強力。
於是,趙匡義立即宣佈軍隊開拔,直奔幽州城。不過,趙匡義卻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要知道,宋軍已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圍城戰,將士們已疲累不堪。此外,想要從山西前往河北,途中得翻越數道山嶺。為了行軍,宋軍不得不將大量攻城器械留在太原城中,力求輕裝上陣。
顯然,缺少了攻城器械的宋軍,根本無法突破堅固的幽州城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永遠是戰爭的重中之重。顯然,這次的戰爭純屬趙匡義臨時起意,他迫切地想證明自己,但卻因此疏忽了戰略準備。宋軍的將領還未做出詳細的作戰計劃,大臣們也沒能準備好充足的戰略物資。
宋軍抵達幽州城下時,所攜的軍糧已消耗得差不多了。
原因二:趙匡義低估守軍的戰鬥力,忽略了契丹的援軍。
前文中我們提到,在宋軍與北漢作戰的過程中,曾擊敗了一支來自契丹的援軍。在這場戰鬥中,遼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不高,所以趙匡義錯誤地認為契丹人不是宋軍的一合之將。以當時遼國援軍表現出的那些實力來看,就算是疲憊的宋軍亦能與之一戰,何況宋軍在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呢?
然而,熟悉古代戰爭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原王朝的軍事優勢並不在單兵作戰上。如果,宋軍與契丹軍進行一對一的對抗,宋軍的勝率非常低。對此,幽州守將韓德讓心知肚明。雖然宋軍號稱精鋭之師,但宋軍的戰鬥力卻無法與契丹軍相提並論。宋軍能仰仗的,僅是人數優勢罷了。
對此,只要將兵力集中到一處,然後固守等待北方的支援,即可輕而易舉地瓦解宋軍。所以,韓德讓集結了所有燕雲地區的兵力,龜縮在幽州城中。根據探子的彙報,宋軍為了行軍已捨棄了攻城設施,並不能對幽州的城牆造成太大威脅。大遼素來重視幽州城的戰略地位,所以,在經營燕地時多次對該城池進行了加固,以至於,幽州的城防十分堅固。
果不其然,宋軍兵臨城下時對高聳的幽州城牆毫無辦法。對此,趙匡義只能故技重施,用打太原的辦法對付幽州城,讓宋軍將城池圍了個水泄不通。根據史料的記載來看,趙匡義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戰略指示,那就是:將幽州城圍死。眾所周知,在冷兵器作戰的古代“圍三缺一”是基本常識,將守軍圍死的做法就是斷了雙方的後路,讓攻守雙方死磕到底。
宋軍包圍幽州的消息傳到了遼國上京,遼帝立即作出指示,讓援軍掩護韓德讓突圍,然後,憑藉長城擊退宋軍。遼帝派出了一支精鋭之師,其統領為當時遼國軍事水平最高的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趙匡義做夢都沒想到,一支由七萬騎兵組成的援軍正火速殺向幽州,給予宋軍毀滅一擊。
原因三:趙匡義首戰落敗,宋軍士氣崩潰。
在戰略部署這一點上,耶律休哥比趙匡義更老道。耶律休哥並未派出所有援軍與宋軍決戰,而是帶領三萬名騎兵進行試探性攻擊,他想通過這種方式摸清宋軍的底細,再製定出行之有效的戰術。趙匡義發現,此時手下的士兵已怨聲載道,沒人想與契丹人打這場拉鋸戰。
於是,趙匡義決定,給手下的將士們一點士氣。面對三萬名騎兵,趙匡義決定親自領兵作戰,給宋軍做出表率。為了完成這場作秀式的殲滅戰,趙匡義不但出動了宋軍中最精鋭的部分,還坐上了裝飾華麗龍輦,排場十足。耶律休哥正想來一場“擒賊先擒王”的斬首行動,只見敵陣中出現一乘黃色馬車,馬車上還有皇帝專用的黃羅傘蓋。
自古以來戰場上的將領為了掩蓋行蹤不遺餘力,沒想到趙匡義竟反其道而行之暴露自己的位置。於是,耶律休哥立即命令三萬名騎兵猛攻龍輦所在的中軍。招搖的趙匡義就像是靶子一樣,不論他走到哪都有敵軍的箭雨射向龍輦。沒過一會,趙匡義便中了一箭。聽説皇帝被射中了,宋軍心態崩潰。雖説趙匡義被部下救離戰場,但此時宋軍已顯頹勢。遼國的援軍和幽州守軍見狀,立馬對宋軍展開兩面夾擊。
皇帝的龍輦漸行漸遠,宋軍見中箭的皇帝離開戰場,哪裏還有打下去的心思?天色轉暗,耶律休哥牢牢抓住了宋軍的怯戰心理,讓士兵們每人高舉兩支火把,在宋軍看來遼國的士兵人數足有十多萬。本來以四打一的人數優勢既已不在,宋軍更無與遼軍再戰下去的打算。雙方接戰以後,遼軍果然將宋軍殺得大潰。宋軍將領見大勢已去,亦不敢於遼軍拼個你死我活。
原本按照宋將的部署,應該先穩住形勢然後逐步撤離戰場。沒想到此時的宋軍已徹底喪失戰鬥力,宋將只能命令士兵撤退。沒想到撤退的軍令一經下達,士兵們就像沒頭蒼蠅一樣倉皇南逃。遼軍見狀,立馬追擊而至,在給宋軍造成極大殺傷後揚長而去。剩下的宋軍一路追着皇帝的龍輦,灰頭土臉地回到大宋的土地上。至此,趙匡義的北伐之夢滿盤皆輸。
趙匡義終究沒能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反而在軍事史上留下了一樁笑柄。
這是宋遼戰爭過程中宋對遼的第二次戰略進攻。這次戰略進攻的成敗,不僅在軍事上對宋遼雙方態勢產生重大變化,而且對宋的內政,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從而使在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直到澶淵之盟的簽訂,宋遼大體上維持了和平的局面。
參考資料:
【《宋史》、《雍熙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