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 康熙為何不葬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經典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最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評價卻截然相反。
一個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緒、溥儀兩代帝王,一生戀棧權力,罵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個是孝莊太后,她培育出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尤其一手將8歲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養成了一代有為明君,並懂得放權退居幕後,口碑卻是令人稱讚敬佩!

説到“孝莊太后”這個歷史人物,很多朋友可能並不陌生,國內不少清朝古裝劇,對一代女強人孝莊的演繹也是淋漓盡致。比如她是電視劇《孝莊秘史》的大玉兒,與攝政王多爾袞之間愛恨情仇,被演繹的神乎其神;比如她是《康熙王朝》孫子康熙嘴裏的“老祖宗”,關鍵時刻總是能跳出來,震懾穩定朝局!(頭條號:峯子奇觀 獨家發佈)
孝莊,即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兒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權後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實行“聯姻和親”政策,結成政治同盟。13歲的布木布泰(即後來的孝莊)和她的親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
皇太極稱帝后,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莊妃並沒有受到皇太極的專寵。皇太極死後,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派爭奪皇位無果之下,陰差陽錯的,6歲的小娃娃福臨即位(莊妃和皇太極所生之子),成為順治帝,莊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後來的孝莊太后。
後來,順治帝福臨英年早逝(一説出家為僧,尚存爭議),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順治帝遺命,8歲兒子玄燁繼位登基,並給幼主安排了顧命大臣。

彼時,內有鰲拜日益專權之趨勢,外有三藩隱患之憂,孝莊太后與幼小孫子康熙,可謂是臨危受命,“祖孫組合”肩負起了大清江山。此後,身為祖母(奶奶)的孝莊,一直在台前和幕後幫襯着孫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燁,自小在祖母孝莊身邊長大,經常受到祖母孝莊的教誨和調教,孝莊也十分疼愛這個聰明而古靈精怪的孫子。
而康熙帝是個孝子,對待祖母,也至為孝順,對這個有時和藹可親、有時又嚴肅莊嚴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孫之間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謂祖孫情深。
康熙帝14歲親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孝莊太后病危,孫子康熙帝日夜不離,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哀求折損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順,可為何祖母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倫之理,對親人盡孝,生前“待親孝順”,死後“入土為安”,讓死後的親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種天大的孝順。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呢?
按照滿清祖制,孝莊死後應該要和葬在盛京(今瀋陽)的丈夫先帝皇太極合葬。當然,古時歷來就有“夫妻合葬,婦死隨夫”習俗,即“生前同屋,死後同穴”,也一種團圓夙願。
那麼問題來了!孝莊死在北京,而皇太極陵墓遠在盛京(今瀋陽),況且滿清入關已久,關外皇太極陵墓也已安葬多年,古時觀念:卑不動尊。孝莊位卑於太宗皇帝皇太極,是否要勞師動眾的開封破土、開墓合葬?這給以孝道治天下的康熙帝,出了個不小的難題。(頭條號:峯子奇觀 獨家發佈)

不過,孝莊太后臨終有一道懿旨:
孝莊遺願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動尊,太宗皇太極安葬已久,孝莊不願去驚動他。二是如果在關外皇太極墓旁另建墳塋,既勞師動眾、太麻煩了,也不符合“合葬之義”。三是留戀自己兒子和孫子(順治、康熙父子),不願意遠去關外,只想墳墓離兒孫近。
總之,一句話:孝莊遺願要求自己死後,不跟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
康熙帝只能遵從祖母遺願,將孝莊生前棲身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了,在昌瑞山下建了一座行宮,稱“暫安奉殿”,孝莊太后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封閉殿門。但是,康熙帝終其一生,一直到駕崩,祖母孝莊的陵寢問題也是一直懸而未決。(頭條號:峯子奇觀 獨家發佈)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莊與皇太極成婚一百週年,曾孫雍正帝才把孝莊的暫安奉殿,重新動工修建,改為昭西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孝莊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單獨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間對“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説法有幾種,比如一説“太后下嫁”即孝莊下嫁多爾袞,沒臉與丈夫皇太極合葬。二説孝莊不願跟丈夫合葬,是因為她內心深處,一直愛着多爾袞等等,關於這些傳言,親愛看官朋友們,姑且聽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