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麥,相信大家都見過。尤其是以麪食為主的北方,到處都是麥田。例如山東、河南這些人口大省,以種植小麥為主。對於瞭解歷史的朋友們來説,肯定聽説過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度。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南北朝時期府兵制度和冬小麥的種植面積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冬小麥的種植,直接影響了府兵制度的發展。那麼,冬小麥和府兵制度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聊聊其中的故事。
首先,我們聊聊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東漢末期,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情況。三分歸晉以後,西晉王朝的統治並不穩固,由於八王之亂等各方面的原因,耗盡了中原王朝的國力。北方的遊牧政權開始不斷的南下,西晉王朝滅亡。隨後,西晉貴族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晉朝,被稱為東晉王朝。至於北方地區則上演了你方唱罷我登台的複雜局面,被稱為五胡十六國。
公元4世紀的末期,北魏政權建立,並且逐步統一了整個北方地區,與南方政權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北魏政權自身並非沒有問題,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和擴大以後,公元6世紀前期,曾經不可一世的北魏帝國崩潰,分裂成為西魏和東魏兩個政權。其中,西魏的當家人是宇文泰,東魏的當家人為高歡。在兩魏分裂的初期,無論是人口數量、經濟實力還是軍隊戰鬥力,東魏都在西魏之上。
當時,為了防止東魏軍隊進攻,每年冬天黃河結冰的時候,西魏軍隊都需要進行破冰行動,防止東魏軍隊直接馬踏黃河。為了解決眼前的困局,西魏當家人宇文泰推行了著名的府兵制度。按照史書《梁紀》的記載:“泰(宇文泰)始籍民之才力者為府兵,身租庸調,一切蠲之,以農隙講閲戰陳,馬畜糧備,六家供之;合為百府,每府一郎將主之,分屬二十四軍。”
傳統的鄉兵和職業兵,都被編入了府兵體系。我們簡單説一下府兵制度,府兵制度與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比較相似。府兵們擁有自己的耕地,農忙時期耕種,但是不需要繳納賦税。在農閒時期,進行各種軍事訓練。一旦爆發戰爭,府兵們自己準備糧食、武器、鎧甲、戰馬等物品,跟隨將領們出征。由於進行了長時間的軍事訓練,府兵們的戰鬥力是比較強的。在兩魏的征戰中,西魏開始逐步扭轉自己的劣勢。
後來,西魏演變成了北周,東魏則成為了北齊。北周採用府兵制度,在與北齊的戰爭中,開始逐步處於優勢地位。每逢冬季,開始輪到北齊軍隊砸黃河冰塊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北周和北齊原本屬於同一個體系,都擁有鮮卑血統。既然北周政權能夠推行府兵制度,北齊政權為何就不能也推行府兵制度,對抗北周的進攻呢?
其實,這與兩個政權種植的農作物類型有關。北齊的控制區以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份為主,北周的控制區則是以甘肅、陝西、寧夏等地為主。由於氣候、氣温和土質的不同,兩個政權的主要農作物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北齊的控制區,基本上以種植冬小麥為主。在北周的控制區,則是以粟和旱稻為主。這些農作物的成熟時間和成長季節不一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軍制的發展。因為,朝廷需要首先保證糧食產量,隨後才能建設軍隊,因此,出現了“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飢者;一婦不織,天下必有受其寒者”的説法。
我們看一下兩個政權的不同情況,北齊的控制區以種植冬小麥為主,從三月份開始,農民們已經開始了辛勤的忙碌,直到十月份才會秋收完畢。十一月和十二月由於天氣寒冷,根本就無法進行訓練。因此,北齊鄉兵們的訓練主要集中在二月份。種植冬小麥非常講究,需要“正月、二月,勞而除之。三月、四月,鋒而耕鋤。五月、六月暵地,不暵地而種者,其收倍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