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面對匈奴能輕易取勝,西漢王朝卻很難做到?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史記·匈奴列傳》有載,“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似乎秦國擊敗匈奴不費吹灰之力,然而到了西漢初期,中原王朝不僅難以戰勝匈奴,甚至不得不通過和親來維護邊疆穩定,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匈奴實力不可同日而語,西漢初的匈奴已極為強盛
匈奴部落雖然出現較早,但早期的實力其實相對較弱,當時的北方草原存在着許多氏族部落,例如草原東南的東胡部落聯盟,分佈在色楞格河流域的丁零部落聯盟,而早期的匈奴部落,其實僅僅佔據着鄂爾多斯草原。
從戰國中後期開始,隨着北方的林胡、樓煩等遊牧部落先後衰落或被擊敗,匈奴開始逐漸崛起,並在頭曼單于在位期間,已經發展為了一支擁有強大政治、軍事實力的部落。不過,彼時的匈奴實力仍然集中在中部草原,而在東西兩側則是“東胡強而月氏盛”,被夾在中間的匈奴實力尚未達到巔峯。
匈奴的崛起其實是在冒頓單于即位之後,冒頓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殺父頭曼而自立,之後穩定內部、擴充軍備,在匈奴迅速強盛之後,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王被殺,民眾和領土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之後,冒頓又乘勝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從而建立起了一個東達遼河流域、西抵葱嶺(現帕米爾高原)、南接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龐大匈奴帝國。
可以説,漢初的匈奴已經是一個統一北方草原的龐大遊牧政權,相較於秦朝時期實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此時的匈奴仍然是部落聯盟式的統治方式,但軍事實力隨着國力的膨脹,也已經迅速壯大了起來。
原因之二:秦朝與漢朝國力不同,經歷長期動亂國力損耗較大
秦朝雖然國祚較短,但秦國的國力實際上遠在漢初之上,歷經秦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和民生均遭到了極大破壞,而這種衰弱幾乎是全方位的。
在人口方面,《史記》明確有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可見由於秦末天下大亂導致的人口損失。根據史學家推測,秦朝時期全國人口基本維持在3000萬左右,而到漢初時全國僅餘約1600萬,直到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時人口才恢復至3600萬。
在經濟層面,秦末天下大亂對經濟造成的破壞,可以説完全超過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漢初時期可以説民生凋零極為嚴重,這點《史記》中同樣有記載,“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米至十萬錢,馬一匹則百金”,而近現代出土的文物也從側面證明了漢初在經濟的蕭條。也正因此,漢初不得不採用“無為而治”,歷經“文景之治”經濟才得到一定恢復。
古代戰爭中,影響最為嚴重的,無非就是錢糧和人口,而西漢初期無論是在錢糧方面,還是在人口方面,都要遠遜於秦朝。
原因之三:秦朝與漢初統治模式不同,郡國制下無法動用全力
雖然秦始皇在秦朝時期便已經開始推行中央集權制,而劉邦也看到了秦朝制度層面的優勢,但劉邦在建立了西漢之後,鑑於當時的形勢,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郡國並行制(簡稱郡國制),即在中央直屬地區推行郡縣制,而其他地區仍然推行分封制。
漢初曾存在七大異姓諸侯國,雖説在楚漢爭霸時期這些諸侯國都站在劉邦一邊,但隨着天下的安定,這些諸侯國卻已經和中央朝廷離心離德,例如韓王韓信與匈奴勾結,燕王臧荼謀反,燕王盧綰養匪自重等等。在劉邦第一次攻打匈奴時,便遭遇到了梁王彭越不聽調遣的問題,這種局面導致劉邦不僅要面對匈奴的進攻,還得時刻提防異姓諸侯王,自然無法動用全力。
此後,劉邦雖然以劉姓諸侯取代了異姓諸侯,但隨着呂后掌權時期與劉姓諸侯王矛盾加劇,而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隨着諸侯王實力增強和與皇室血緣關係的疏遠,諸侯王不服中央朝廷的事件頻繁發生,這種情況下面對匈奴的襲擾,中央朝廷同樣不敢輕啓戰端。
要知道,西漢初期諸侯王佔據的土地達到了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而中央朝廷掌控的領土不過三分之一,而且地方諸侯全在行政、經濟、軍事方面均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王之間的矛盾,使得中央朝廷根本無法動用全力應對匈奴,這種局面直到漢景帝“七國之亂”後才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如上所述,正是由於匈奴的崛起,再加上漢初國力的衰弱,以及郡國制下中央朝廷無法動用全力等因素影響,才造成了秦軍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的情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