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買不起好馬,宰相説:只要皇帝同意,我可將馬價降到十分之一
後人總是懷念漢唐風采,感嘆那是漢民族的強盛時期。的確,這兩個王朝有很多相似之處,哪怕中途被人篡奪江山,哪怕天下大亂,羣雄並起,也始終保留着對周邊遊牧民族的壓制性。這一點是殊為不易的,比如唐德宗李適時期,就為吐蕃而頭疼。
當時吐蕃進入了全盛時期,兵強馬壯,對唐朝虎視眈眈。唐朝不是打不過,而是因為藩鎮割據,地方勢力不肯出力,等於讓朝廷孤軍作戰,相當艱難。唐德宗不想打仗,多次向吐蕃示好,卻讓吐蕃以為軟弱可欺,反而變本加厲。直到他請出了一位奇才,形勢才有所好轉。
這位奇才就是李泌,小珏總認為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人。李泌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七歲時就得到過唐玄宗的召見。安史之亂時,他以平民身份為唐肅宗出謀劃策,被稱為“布衣宰相”。戰事平息後,他一直要歸隱山林,卻一次次被肅宗、代宗請出來,還是唐德宗用誠意打動了他,破例當上了宰相。
李泌出山後,確實起到了作用。他首先就反對割地求和,主張以強硬態度回絕吐蕃,杜絕對方不切實際的幻想。然後,他將宮中府庫中陳舊的絹帛重新漂染後,經過集市賣給吐蕃,再換取對方的耕牛。同時,李泌出台獎勵邊疆耕戍的政策,國家發放土地、耕牛、農具等一切生產資料,讓大批走投無路的農民前往邊疆。隨着人口的增多,對吐蕃的威脅也隨之增大。
可是,人的問題解決了,卻還面臨着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沒有馬匹,特別是沒有優良的戰馬。吐蕃倒是有馬,但絕對不願意賣給唐朝。西域各國也有馬,但在那個形勢之下,也是漫天要價。唐朝雖然比他們富裕得多,但也經不起隨意揮霍。
就在朝廷束手無策的時候,還是李泌站出來回應:“陛下,臣倒是有一個計謀,能讓馬價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只是怕您不會答應?”唐德宗一聽,幾乎是抓到了救命的稻草,連忙要李泌説清楚。李泌這才説出了他為唐朝構造的藍圖:
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馬亦易致矣!
説白了,這就是我們祖先玩得爛熟的“合縱連橫”之策。既然單方面無法擊潰吐蕃,那麼聯合各國共同對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把其它國家拉入這趟渾水,他們急需錢財,也急需唐朝出面攻打吐蕃,自然不敢賣高價。然而,唐德宗一聽後,馬上變色:“其餘都依你的,就是回紇不行!”
回紇歷來是唐朝的盟友,安史之亂時也多虧了回紇出兵,是一支重要的助力。然而,也就是當時,回紇讓時為皇子的李適參見可汗時行拜舞之禮。這是臣子對皇帝的禮儀,李適當然不肯。結果雙方不歡而散,回紇可汗不僅將李適趕了出來,還殺了李適的親信親信魏琚、韋少華。
就是有這番過節,所以唐德宗對回紇恨之入骨,甚至超過了吐蕃。朝中大臣也知道這件往事,所以他們都不敢在皇帝面前提及回紇二字。李泌的建議,唐德宗當然拒絕,不予考慮。
然而,李泌這套統一戰線的方案,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回紇。盤踞雲南的南詔,西域的大食、天竺都不足以對吐蕃造成實質性的威脅。為了解開唐德宗的心結,李泌煞費苦心告訴他,現在的回紇可汗正是殺死之前羞辱他的可汗後即位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而且當年魏琚、韋少華未了解禮儀過程就帶李適去面見可汗,其實才是有錯在先,死有餘辜。
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李泌一方面15次勸解唐德宗,另一方面説服回紇向唐稱臣,向唐德宗稱父,給足了朝廷面子,這才換得兩國和好,聯盟建立。統一的戰線,極大束縛了吐蕃的手腳,為唐帝國迎來了轉機。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即便實力不夠的情況下,也能審時度勢,儘可能爭取最大的利益。李泌的建議,完整記錄在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中,到底馬價有沒有下降到十分之一,書中並沒有説明,但總大格局來説,李泌已經代表唐朝贏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