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真正的學校,其實就是一個温情的校長帶着一羣有温度的人,幹着一件温暖的事。這是區內十二年一貫制人大附中經開校的辦學理念。10月30日,該校迎來了加入人大附中教育集團三週年的日子,三年聯合辦學以來,該校在教學成績、學生綜合素質、社會認同感方面不斷提檔,使幸福辦學理念開花結果,引領轄區教育新動能。
人大附中經開校前身是北京市惠東育仁中學,始創於1998年。2011年9月轉製為公辦學校,並更名為北京市第二中學亦莊學校。2017年7月,亦莊中學併入該校,成為該校北校區。2017年10月30日,經開區管委會、大興區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共同簽署了聯合辦學項目,該校正式加入人大附中教育集團,並於2019年1月15日,該校正式更名為“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
三年來,該校以“三強兩優一領先”為具體目標路徑,以“以人為本,開放融通”為辦學方略,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超越,收穫了教學成績的累累碩果。以“温暖且有責任的教育”為出發點,打造了集親和力、創新力、影響力等九大魅力於一身的“魅力教師”隊伍。
學校以“五自”文化為引領,培養學生自信、自由、自主、自省、自然的品質,並將“五育並舉”具身化,以“科技 教育”“藝術 教育”“體育 教育”“勞動 教育”的理念,促進不同領域間的開放融通,獨具國際化思維,以開放的姿態引領學生走上更大的舞台,三年來,在國際級、國家級、市區級各類賽事中獲獎眾多。
依託、引入人大附中教育集團優質資源強化自身教育“軟實力”的同時,該校還乘服務業擴大開放的東風推動教育事業走向國際化。2019年4月12日,該校與芬蘭文化教育部唯一授權的凱撒卡里奧體育學院在北京“芬蘭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就“教育互學互研、冰雪特色教育交流、國際文化教育交流”等8項內容簽署合作意向書。同年10月16日,第一屆“schools on the move”中芬教育論壇·北京亦莊主題日在該校舉辦,並將當天定為“人開·芬蘭日”,帶領學生走出國門,開拓視野。
人大附中經開校取得的教育成果只是轄區教育實力不斷提檔的縮影。近年來,經開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持續發力,通過聯合辦學等形式,對接多所名校在區內設立分校,先後引進北京二中、北京十一學校、建華實驗學校、耀華國際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並持續推動區內幼兒園普惠制,為各類培訓機構提供“肥沃土壤”,使區內基礎教育事業版圖朝着均衡化方向不斷髮展、擴容,形成了國際化、全階段、高水準的智慧教育體系。為助推學校教育發展創新,經開區從2012年出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扶持獎勵辦法》及《實施細則》,每年對區內各學校開展教育扶持。
從另一個角度看,眾多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內紛紛“落子”,也離不開經開區得天獨厚的企業集羣環境。作為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經開區,和北京市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三城一區”建設的主平台,轄區企業已達2萬餘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80多家,是北京創新發展實體經濟的主戰場。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曾在總校是師資力量加入人大附中經開校的任命會上表示,之所以在經開區辦學校,並派駐優秀教育資源,與這裏的發展定位和教育氛圍密不可分。希望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推動經開區學校各項工作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績。
於區內家長而言,如今,足不出區、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與西城、海淀一樣的優質教育早已成為現實,轄區羣眾對區內教育滿意度不斷提升。從2016年初到學校時,人大附中經開校作為亦莊新城地區規模最大,學生人數、教師人數最多的學校,也是基礎比較薄弱的一所學校,發展到現在為學生帶來自由舒展的成長環境,成就學校中每一個自由舒展的生命,綜合教育、教學水平廣受師生、家長、社會認可、讚譽的學校,該校校長王教凱坦言,自己也收穫良多,並更加堅定了辦好、辦優教育的信心和決心,下一步朝着將學校辦成北京市東部領先、北京市領先、全國領先的學校目標努力。
這也是經開區的目標。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經開區將繼續圍繞“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理念,不斷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扶持,促進轄區教育質量持續提檔升級。同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教育資源共享等方式,使亦莊新城範圍內的教育資源和辦學質量得到持續優化,使教育紅利造福更多新城百姓。
融媒體中心記者 於曉玲
相關新聞
人大附中經開校推出 中國首部航天曆險主題科普舞台劇
本報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於曉玲)10月30日,北京亦莊協作區以“航天教育在亦莊”為主題的第三屆科技教育嘉年華在人大附中經開校拉開帷幕。除了圍繞航空航天開展的多彩科技活動,本屆嘉年華最大的亮點是,由該校師生原創的航天科普劇《太空歷險記》首次在該校禮堂公演。記者瞭解到,這也是中國首部以“航天曆險”為主題的航天科普舞台劇。
這部航天科普劇《太空歷險記》故事創意源自該校初一年級和五年級師生,並由初一年級和五年級科學表演社團學生表演。中科院研究院劉勇作為該劇指導專家,為學生們在深入探索航天奧秘等專業問題方面指引方向,梳理成綱。該劇把航天的場景和要素融入舞台劇,使航天這門“高深”的課程更適合學生參與。同時,該劇目還突破了以往舞台劇都是固定情節的模式,從符合學生學習和認知特點的角度展開創作,允許學生進行二次創造和加工,學生可以納入自己的台詞和情節,形成完全不同的結局,進而實現了項目課程化,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在航天領域的興趣。
該劇創作及演出的成功,離不開該校對科技教育的重視。據介紹,該校基於學生髮展需求設計普及類及精英類科技特色課程,已形成了基於科技創新“智”造活動為主要載體的科技教育整合實踐體系,構建了融理論研究、動手實踐、創新智造、交流分享、創意物化、知識產權轉化於一體的十二年一貫制科創教育模式。同時,突破傳統課堂邊界,將學校科技教育與國家院所實驗室結合,引領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拓展科學視野、提升科學素養、鍛鍊創新能力。從而為每一位熱愛科技的學生量身打造科技學習的最優路徑,實現了現代化普及教育和精英培養,及學科教學和校園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會相銜接。
“這次科普劇以航天科技切入,結合舞台劇的展示形態,是我校教研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也是培育學生科技素養和情感態度的一次高效率的結合,是我校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時,一個多月的排練過程,也在孩子們身上培育和傳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王教凱介紹,學校追求的科技夢其實就是強國夢,連續舉辦科技嘉年華活動,就是希望從小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精神,希望同學們可以為了祖國、為了人類而不斷進取,勇敢前行。